作者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学术成果有《法学与文学之间》《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老乞大〉与〈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杜金,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法律文化、司法伦理学。著有《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等。
《谁是真凶——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研究了三个相互交叉的话题:命案、疑案与冤案,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春阿氏杀夫案、三牌楼冤案等清代著名命案,以清季冤狱的产生与平反的案件为样本,着力揭示其中存在的重重黑幕,进而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件最终得以平反的各种因素——司法政治、司法技艺以及社会网络的隐秘故事,旨在勾勒中国式的“超越合理怀疑”的独特意义与程序结构、清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及其运作实践、清代命案的驳审程序及其特点、审理死刑“疑难案件”的法律制度与操作技艺等。
《超越合理怀疑:一起清代命案的司法理想》详细描述了许氏杀夫案的审理过程,审转程序或驳审程序的来龙去脉以及对案件真相的寻求,对证据链条的考量。《杨乃武冤案平反的背后:社会文化考察》既不在考证案件的史实,亦不在描述案件平反过程的细节,而是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案件分析的一种尝试。《台前与幕后:解读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揭示了一起看似毫无破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的终审案件,居然隐藏着极严重的虚构现象。《刀下留人:河南王树汶案的黑幕与平反》意在考究王树汶案平反过程呈现出来的种种暗箱操作——贿纵案犯、教唆串供、刑讯逼供、伪造卷宗、监毙囚犯、官场庇护等等。《办成疑案:春阿氏杀夫案的制度与操作》尝试将历史叙事与法律分析结合起来,寻找春阿氏杀夫案的真凶以及相关的法律适用。还探讨了清代司法实践中的“候审待质”问题。
作者通过努力查找相关案件的各种史料,尽量做到丰富扎实;在论证时,力求有根有据;在具体分析时,不仅关注案件的细枝末节,而且联系案件的司法语境,乃至政治背景,通过“解释之循环”的研究方法,而达到深化理解、加强分析力度之目的;在理论运用上,本书呈现出的风格,不但是法律史学和法理学的,也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在学术企图上,作者希望通过个案分析,而又超越个案,是以得出的若干结论,就不仅适用于个案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最后,为了装饰美观,增强阅读趣味,并使文字意义稍有拓展,作者还给本书配了若干插图。选自《点石斋画报》的插图,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语境,而与本书案件不甚匹配,但是它们却能丰富和扩展本书讨论之案件的文化意蕴。
原文链接: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5-05/10/content_6076237.htm?node=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