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科学报】关注猿猴:人类的揽镜自照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5-08第10版 作者:胡珉琦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5-08 阅读量:

《猿猴家书: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张鹏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2月出版

猿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动物之一,它们的基因序列与人类异常相似。我国是世界上猿猴分布最为丰富的国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古典文学中,猴子的形象似人似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野生猿猴知识了解甚少。而且,由于人为的环境变化和捕杀等原因,包括黑猩猩在内的所有大型类人猿都处于濒危状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张鹏于近期出版的《猿猴家书: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希望通过全面展示灵长类的生物属性、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让今天的我们揽镜自照,并勇敢地关心起这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形式。

灵长类科普匮乏

在书中自称猴博士的张鹏原在西北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如果不是因为痴迷野外研究,遇到了导师李保国,开始接触秦岭的金丝猴,恐怕现在还在研究制药。

在北京大学心理系攻读博士期间,张鹏的研究方向是猴子的认知。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中途退学,去世界排名第一的灵长类研究所——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他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完成了从硕士到博士后的学习。现在,张鹏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一名社会学和生态学方向的跨学科导师。

“作跨学科研究,猴子是很好的媒介。”张鹏表示,一方面,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猴子都是濒危动物,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灵长类是离人类最近的一个物种,它们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思维和智慧、活动行为、社会制度等方面都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社会很多的现象和行为都能在它们中找到痕迹。

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拥有26种猴子。日本跟中国非常相似,它是发达国家中唯一存在野生猴子的国家,而且同样有猿猴文化基础,有猴年,有侯姓,还有耍猴戏。

“但是,国内相关研究的学者数量与日本相差甚远。”张鹏坦言,“在日本,仅研究日本猕猴的专家队伍就有500人,而中国的猿猴研究学者不过30人。”

此外,日本学者也热衷于从事猿猴进化的科普工作。据统计,日本国内的猿猴科普读物多达500多本,他的实验室就收集了400多本。

猴和猿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让张鹏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中学生可以迅速给出答案——猴有尾,猿无尾。但他在国内大学生口中得到的往往是“猿比猴大一些”“猿比猴聪明一些”这类回答。

“这也反映了国内市场上缺乏关于猿猴进化科普资料的现状。”

在2009年和2012年,张鹏分别出版了《灵长类的社会进化》《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两本书,这也是国内学者第一次自己编写关于灵长类的高等教材。在此之后,他意识到,写一本真正面向大众的灵长类综合性科普读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猴博士答猴子问

在阅读了众多日本的猿猴科普读物后,张鹏最大的感受是,图书内容必须从人们最想了解的一个话题入手。事实上,书本并不是为了介绍动物本身,而是借此挖掘人类自身的秘密。

比如,有一本书的主题是“人为什么爱旅游”。众所周知,动物通常都有自己的家域,一段时间内不会离开。然而,人类却总向往外面的世界。图书想要告诉读者的,就是灵长类如何突破,形成了人类现有的这种不时离开自己家域的现象。类似的,还有诸如“人的大脑为什么这么大”“人类为什么喜欢性爱”等各类主题。

作为第一本入门级的科普读物,张鹏最终没有选择专注于一个话题,而是涵盖了灵长类动物的物种分类、身体结构、日常生活、繁衍后代、行为特征、社会交往、心智水平等七个方面。

不过,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则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兴趣所在。“人类什么全身赤裸”“为什么老公不爱孩子”“人类为什么战争不断”“猿猴有没有宅男和宅女”“猴王是怎样炼成的”“黑猩猩政治学”……

在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科学家龙勇诚看来,这是他所读到的最具趣味性的灵长类学入门读物,堪称灵长类动物王国公园的游憩指南。

张鹏花了两年时间改变自己的“文风”。“科研人员写科普,很容易就写出让大众觉得枯燥的东西。”他笑言,“无论是形式构思、语言把握,还是图片选择,科普读物比写学术著作困难多了。”

于是,他参考了日本灵长类公园的科普形式,还有国外学者创作科普图书的构思,最终采用了一种书信问答的方式写作。每篇通过一只猴子提出的问题,借由猴博士的耐心解答,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

目前,张鹏正在准备他的第二本科普读物——猿猴图谱,主要以图解的方式,向国内读者介绍世界上现存的600多种猴子。

生态中心价值观

张鹏喜欢动物,最多的时候曾养过13只猫。不过,他最爱的还是猴子。“因为它们是我接触过的最聪明、最有感情的动物。”

为了研究猴子,张鹏常常会和这些研究对象待在一起。其间,有一个问题让他难以理解。通常,雌性动物如果失去自己的孩子,会选择离开尸体,并尽快繁衍下一代,因为这些个体的基因已经归零。然而,有一只母猴在出生1个多月的小猴死去之后,依然带着它的尸体,跟随猴群一起移动。为了托着小猴,母猴只得用三只手攀爬,很是辛苦,且更易被其他捕食者攻击。不过,即便小猴的尸体腐烂得只剩下皮和脑袋,并散发着强烈的味道,母亲还是不愿丢弃它,甚至还会帮它捡蛆。直到十几天后,尸体最终消失殆尽。

张鹏后来得知,这种被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情感表达模式在猕猴、金丝猴、叶猴、黑猩猩等许多灵长类身上都存在,且完全无法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这让研究者颇为惊讶,也更觉得珍贵。

多少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一个问题充满好奇:现有的猿猴还有可能进化成人吗?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如果用进化树理论解释,黑猩猩与人类就是一个分叉点上的两枝,永远不可能再长成一枝。

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各自的进化历史,人、猿、猴都是同时代的进化产物,现在也仍向着各自的方向进化着,不存在一个物种追随另一个物种的进化现象。

至于人类的未来,张鹏在书中提到,恐龙的灭绝并不是单个物种的问题,而是爬行类舞台衰退的结果。所以,人类称霸地球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人类强大,而是我们站在哺乳类称霸地球的舞台上。将来,不管何种原因可能导致人类灭绝,这种悲剧也一定与哺乳类舞台的稳定性有关。哺乳类舞台倒塌后,猿猴和其他哺乳类也将一损俱损,不可能取代人类称霸地球。

不过,这个理论推测并不仅仅为了回答人们关心的人类进化问题,更是为了传达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中国是世界上灵长类动物最濒危的国家,然而,人类、猿猴和生态系统不是单独的元素,而是共同生活、相互依偎的整体。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才是人类的立命之本。

张鹏希望以这种文化和社会性都与人类十分接近的动物为代表,传达生态中心价值观。这也是他编写这本科普图书的最终目标。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5/299836.s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