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新方案语数外统考,应试问题仍未解决。”昨日,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教育学院(学部)共同主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专家学者们对中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高考创新等方面展开研讨。
高考新方案一定程度上有利学生素质发展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认为,教育要回归到真正的个性化发展,考试要变成最快乐的事情。考试多样化,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成长,高考才算成功。
参与颁布新高考方案的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孙绵涛教授虽然肯定高考考三科且注重综合测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但觉得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决:语数外统考,上海、浙江的试点地区现在还是应试教育;语数外作为高考成绩,如何与高中成绩对接未细化;学生综合测评是在校老师给在校学生测评,标准虽然全国统一,但测评可信度和权威性“大打折扣”;招考分离未说清楚;走班制教学难度大。
高校教师出现重研究轻教学现象
高校排名、老师论文发表数……在现在的高校教师圈,这些都火了。对此,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的周祝瑛教授认为,大家都患上了SSCI症候群,“这是一场蛮荒谬的世界大学的比赛。”
她认为,世界大学排列与重视SSCI的背后,有很深的商业意义。“中国大陆SSCI论文1978年10篇,到了2007年1014篇,现在更不止了,上万了。台湾学术界差不多4万多个教师,你看看论文有多少,尤其理工科的,有些老师甚至一年可以发表七八十篇、上百篇的论文,你很难想像,三天就发一篇论文,这是什么世界啊?”
她认为,大学出现了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她希望,大学和学者要重新提出多元评估指标。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5/10/content_70359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