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钟晓慧专栏:无法弥补的伤害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5-05-05第A23版 作者:钟晓慧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5-05 阅读量: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4年全国农民工达到2.73亿。总量继续增加,但是增速持续减缓,而且老龄化趋势明显,由于青壮年比例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从35.5岁攀升到38.3岁。从2010年到2014年,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例由34.1%上升到43.5%,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从12%上升到17%,16—20岁的比例则由6.5%减少到3.5%。当大家已经在讨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时,第一代农民工还在城市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代际更替速度比想象中要慢。

由于农民工整体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一直非常低,很多人担心这批高龄农民工将来老无所依。但是,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更值得担心的恐怕是过去长时间的家庭分离对中年妇女和儿童造成的伤害。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994年农民工夫妻一起进城的不超过9%。20年后,目前几乎所有数据都显示,配偶同行和举家迁移的比例正在增加;在有些流入地,夫妻同在一城的比例甚至达到80%。讨论也逐渐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转变为城市融入和适应的问题。

可是,这些数据没有呈现出农民工过去20年婚姻和家庭的变化,尤其是40岁以上年龄段的状况。事实上,农村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很大一部分离婚当事人均为农民工。以上海市统计局2012年对当地外来农民工的专项调查为例,20—29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离婚率最高,40岁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丧偶。以我最近接触的一位来广州务工的妇女为例,过去20年间,她回家乡与丈夫孩子团聚的时间合共不超过5年,最近一次回家是办理离婚手续,两个孩子由她来抚养,暂时只能交给在家乡的妹妹代为照看。这些只是地区性的案例和数据,但是它表明由于长期分居导致的感情疏离、观念习惯差异,许多农民工40岁以后会经历婚姻变故。

与此相关的是第一代农民工家庭的代际贫困问题。40—50岁农民工的子女目前大部分正处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比起父辈,他们大部分人至少会完成初中教育,有些甚至读完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既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普及,也得益于他们的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第一代农民工拼命赚钱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攒钱送孩子上学,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可是,代际贫困似乎在延续。父母外出打工,长时间与孩子分离,孩子无心向学,学习成绩逐渐跟不上,最后草草念完中学,和父母一样进城打工。有位女工告诉我,每次孩子班主任打电话给她,都苦口婆心劝她,不要只顾着赚钱,要多点回家督促孩子学习,否则孩子很难考上高中。她说自己拼命赚钱,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不用像她一样做农民工,怎么就那么难?

说真的,对这些问题我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有一点很明白,对养老问题,第一代农民工中较为年轻的一部分人还没有想得太多,但是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夫妻关系等家庭问题,他们却需要天天面对,内心为之纠结。一旦错过关键的那几年,这些伤害将是永久的。

(作者供职于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5-05/05/content_3416165.htm?div=-1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