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眼:中国有超过8000万残障人士。除了出行以外,他们面临就业、教育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讨论集中在完善法律政策,建设无障碍公共设施,加大教育和就业资源投入,鼓励残疾人表达自身需求……希望藉此提高残障人士的工作生活质量,他们不必窝在家里,困在按摩院,又或者流连于街头乞讨。但是很少讨论过、哪怕想过,当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社交场合遇到残障人士,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
地铁、公交、火车是大家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视障人士独自出行有许多困难,平时更多依赖出租车。好消息是5月1日起,全国包括广州在内,视障旅客可以携带导盲犬一起进站乘坐火车。往前在2012年,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视障乘客可以携带导盲犬乘坐广州地铁。2009年,根据《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导盲犬、扶助犬可以随同乘坐公交车。至此,广州市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存在法律上的硬约束了。
但是,全国目前有将近1700万视障人士,广东有约70万,广州约6万。全国服役的导盲犬有多少呢?不到70只。是的!其中广州有1只,也是全省境内唯一一只导盲犬。法律允许导盲犬陪同视障人士一起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确实是可喜的进步。不过就缓解视障人士整体出行的困难来说,可能实际的效果有限,这还没考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形。这是第一个需要直面的事实。
当然,不会有人认为单靠修改法例和培育导盲犬,视障群体就能出行无忧。更何况,中国有超过8000万残障人士。除了出行以外,他们面临就业、教育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讨论集中在完善法律政策,建设无障碍公共设施,加大教育和就业资源投入,鼓励残疾人表达自身需求……希望藉此提高残障人士的工作生活质量,他们不必窝在家里,困在按摩院,又或者流连于街头乞讨。但是很少讨论过、哪怕想过,当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社交场合遇到残障人士,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没有一本小册子告诉我,如果在地铁上遇到牵着导盲犬的视障人士,作为普通乘客应该怎么办?可以去逗弄可爱的导盲犬吗?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如何配合工作人员?如果我的工作伙伴有肢体残障,怎样的帮助才不会伤到对方的自尊心?甚至有学生告诉我,遇过一位盲人,他第一反应认为对方来讨钱、所以避之不及,事后才明白对方只是向他问路。我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该如何在上述这些场合与残障人士相处。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从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当我在工作、旅行、就餐等情况下遇到残障人士,反应极其笨拙。我在维也纳赶飞机,托朋友叫了部的士。车来了才发现司机是肢体残障人士。老实说,当时若不是怕误了飞机,我可能就打退堂鼓了。但是,他最终把我安全送到机场,我的忧虑极其可笑。我也曾在工作中遇到视障人士,首次分别时,看着对方独自一人我很犹豫,到底应不应该送对方回去,后来我请教了专门做残障服务的社工。真希望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又或者有科普小册子,能够让我去学习、提前做点准备。
最近几年社会一直在讨论怎么去改善残障人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甚至有人发出疑问“中国的残障人士都跑哪儿了”,也有反对声音认为“残障人士不是非得要被你们看见”。这些讨论都有一定道理,也揭示了这个群体的状况。但是,最大的真相往往指向我们自身:当他们不再以乞讨者、按摩师、受助对象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我们周围时,我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做到既得体又从容。
作者为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者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5/06/content_742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