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慧(中大公益慈善研究院)
为了赶在9月新学年入学,每年的4月份都是各地家长追捧学区房、学位房的高峰期。广州有工薪阶层的夫妻,为了买学区房全家举债成“房奴”,也有夫妻假离婚,避开二套房“就近入学遭统筹”的命运。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广州市2015年中小学招生新政公布后,原有的学区划片发生了调整,不少家长竹篮打水一场空。类似的事情估计还会发生,应该怎样理解呢?
从“学位房”变为“学区房”,同时每年根据片区内的生源和学校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承认教育部门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一方面,免试入学可以免去孩子巨大的升学压力,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对实际情况适时配置教育资源,避免区内名校扎堆,不用家长们花高价争学位。政策本身希望尽量做到教育公平,家境一般、成绩平平的孩子,也能公平地享受到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就像广受赞誉的芬兰教育体系的目标:支持每一个人,不浪费任何一个孩子的才能。
但是,这种政策目标在目前的情况下,客观上很容易被现实击倒。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奢侈品,而且分布极度不平均。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可是,实现4%的目标其实是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4%是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达到这个水平,而中国花了20年。不光教育总投入小,而且分布极度不均匀。教育资源分布之间的差异性,不是平原式,而是断崖式的。这让家长造成一种紧张:孩子一旦没有进入好的学校,很可能会被抛出一大段距离。
在无法改变现有教育格局的情况下,家长们只好充分发挥能动性,全家总动员,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买套学区内的房子成为最有效的应对方法,于是从全家夹钱买房到假离婚,招式五花八门。在买买买的过程中,家庭力量强势参与教育资源的再分配。社会经济实力强的家庭,更有可能买到学区房,其孩子相应有更多机会进入好学校。原本期望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反而强化了教育不平等:原有的地区差异,叠加新出现的家庭差异,这个时代,寒门还能不能再出贵子,我不是很乐观。
我有位同事是歪果仁,曾经问我,为什么你们花那么多钱买房却不关注房子本身,住得舒不舒服,安不安全,反而考虑附近有没有医院、学校这些房子外部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解释清楚,不过房子的确被我们强行加塞了太多的东西,工作、教育、婚姻、养老几乎都跟房子沾边。每个人都忽视房子本身,就像忘记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5-04/23/content_341148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