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条任性的辞职帖,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专家认为这属于职场倦怠,得靠个人调整心态:既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也要继续学习新知识。直白点就是,玩几天意思意思就行了,回来该干吗干吗。估计老板领导们心里也这么想。不过,我倒觉得这十个字能被网友疯转,创意无限接力造句,恰好因为它引起广泛的共鸣,表达了职场人对工作新的理解和期待:从“高薪好福利”,转变为“幸福体验”。
我们原来所熟悉的工作具有高度稳定性。单位或者公司设有清晰的岗位层级,明确的晋升标准,稳定的筛选流程。个人从进入单位或者公司开始,大致能够预期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为此努力。要资质就去考证,要学历就去补文凭,要加班就拼命干。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通常采用三种激励方式:高薪酬、好福利,或者优质股份。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公司获得了稳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利润回报;雇员则通过奋斗,逐步获得福利保障和社会经济地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个人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很可能还得搭关系。无论怎样,福利待遇、职称职务等,慢慢都会有。
大概在十年前开始,这种工作模式开始受到挑战。首先出现体验式需求的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工厂主发现招不到工人,哪怕招到了也很难留住。2008年,一份对江浙地区80后新生代工人的调研报告显示,他们追求个性,不喜欢被管束,最想要的是尊重而不是高薪。2014年,中山大学发布的《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城市生活现状研究》发现,90后新生代工人的工作时间明显要低于父辈,他们大部分家里不缺钱,不喜欢加班。出外打工是为了体验城市时尚又好玩的生活方式。为了招到人,用人单位在宿舍装W i-Fi、开设电脑室、建篮球场、购置电玩设备。打工赚钱肯定是要的,但是80后、90后打工者用新的标准去衡量工作的回报,一块钱不再等同于原来的一块钱,工厂主正在努力让工作变得好玩。
这种体验式趋势现在已经扩散到受过一定教育、家庭条件不错的就业者,甚至包括一些在岗位上已经小有成就的职场人士。常见的说法是,希望工作“有意思”、“有意义”。这可能是一份有挑战性、充满未知的工作,可能是获得各种新知识和技能,也可能是能够帮助他人,甚至可能仅仅因为共事的人很有趣…….有位朋友打了个比喻,为什么优步(U ber)这么受欢迎?真正的原因是,搭车的顾客和有车的司机每天都能够有新的体验,这样赚钱的人和给钱的人都觉得有意思,值当!每个人对“有意思、有意义”的理解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体验需求,但是无论如何,“成为一个好公司的优秀员工,以工作换薪酬福利”的想法尽管依然存在,“找到一份有意思的工作,以工作换幸福体验”正在成为许多就业者的期待。
这种体验式的理解,将产生越来越多渴望工作灵活、寻求不同体验的人,这对机构管理者是很大的挑战。《经济学人》两周前的一份报道称,在美国,目前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在从事一些自由职业工作,年轻人中比例更高。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管理者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手下员工要么流动很快,要么不喜加班和坐班(因为要同时兼顾一些临时的小活),很难再保持稳定的、忠诚的、有梯度的队伍。这会改变原有工作模式下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不是员工要如何奋斗达标,而是雇主要怎样制造体验。
(作者供职于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5-04/28/content_341357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