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携新书《〈三体〉中的物理学》在广州方所书店举办讲座,他与《三体》作者刘慈欣展开对谈,同时参与活动的还有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李剑龙两位特邀嘉宾。
4月11日,第四届科学菠萝奖在杭州举行,李淼和李剑龙共同出席了活动,看上去脑洞大开的问题,其实都是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成果。李淼说,他希望借助小说《三体》来传播科学;李剑龙则说,《三体》的传播让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理论物理感兴趣。而在刘慈欣眼中,科学和科幻是一对好“基友”,他希望这对基友的基情能持续下去,让更多人从此关注科学。
名家说
刘慈欣: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科幻才写小说
科幻小说的目标读者不是科学家
4月12日下午三点,刘慈欣的出现让整个广州方所书店沸腾,近千名粉丝用欢呼声表达自己的热情。台上的刘慈欣甚至有些腼腆,身穿一件休闲T恤的他被旁边的李淼打趣:“刘慈欣从来不愿意穿正装,今天算穿得比较好了。有次活动我们的朋友小姬要求他穿白衬衣出席,这么温和的人居然冲着小姬就发火了,这事儿小姬一直耿耿于怀。大刘是不在意这些东西的,而我自己现在越来越讲究。”李淼眼中的刘慈欣是个非常单纯的人,为人坦率,生活简单,“记者敢问他就敢答,这和他单纯的个性分不开”。
李淼,物理学家,写科普文章,也写诗。他的微博自我简介写着:偶尔谈物理,总是谈诗歌和音乐,还是一个环保控。他穿着考究的黑色衬衫,一上台就举起手机对着台下拍照,与读者会心一笑,甚至即时就在微博上与大家互动。他健身练肌肉,喜欢晒自拍,既不古板也不学究。刘慈欣说:“李淼老师和大家想象中的传统科学家差别非常大,比小说中最优秀的科学家都精彩多了,没有哪个人物有李老师这样的灵气,也没他这么有魅力。”大刘和李淼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反差,不仅是科幻作家和物理学家的反差,也是闷骚和明骚的反差,连接两人的是小说《三体》,而让两人同时出现在方所书店的则是李淼的新书《< 三体>中的物理学》,主办方称,在活动消息发出的十分钟内,几百张门票瞬间被抢光。
刘慈欣回忆起几年前听说李淼在读《三体》,自己其实有些紧张,“如果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夸赞这部小说,那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塌了。科幻小说不是写给科学家看的,《三体》里所涉及的物理学问题,由科学家来看一定是漏洞百出的。李淼说他看完第一部,看不下去后两部,我悬着的那颗心才终于放下来,否则我会觉得他不是货真价实的物理学家。”
在某个层面上说,刘慈欣是一名本质主义者,他不认为工科男是别人给自己的标签,并发自内心地认可这一身份,“不善言辞、不浪漫、固执”,“工科毕业当了三十年工程师,我就是工科男。但我不是专业的物理学家,科幻作者有物理知识,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无论怎么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还是无法达到专业水准。所以我认为要传播科学知识,一定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而科幻小说,目标读者绝对不是科学家,科幻小说里一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破绽,科学家很轻易就能发现问题。”
尽管《三体》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刘慈欣走到哪都会被读者包围,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清晰的认识,“我们这样的作家不可能真正深入了解到科学的内涵。我没有为写科幻而去读一些科学的东西,都是出于兴趣,这些知识很难被称作货真价实的科学知识,写科幻小说可以,做别的不行,所以我们也忽悠李淼老师这样的科学家能动笔写科幻小说。”
科学包含了科幻,科幻只是科学的皮毛
“‘火星一号移民计划’我认为就是个骗局,就目前的技术发展,60亿美元登火星不是开玩笑吗?人类登上月球耗资260亿美元,当年的260亿可比现在的2600亿都要多。登火星的严肃预算是5000亿,就算差一点也不能差太多吧。这个计划完全不靠谱。一句话,目前在地球的沙漠上做自循环系统都做不出来,更何况火星上最好的条件都不如地球上最差的条件。”尽管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刘慈欣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却非常严谨,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登上太空。
最近他放弃了一个已经写了两三年的长篇小说,“忽然就对故事没有了信心”。在这个流产的小说里,刘慈欣写到了“太空梯”的情景,他认为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材料学科的问题。曾有一位美国华裔科学家送了刘慈欣一条绳子,碳纤维材料制成,可以往上拉出400公里不折断,“但400公里离三万多公里还是差得远了,那假设我们在400公里就建一个推进器,推进器需要24小时不断工作才能维持推进,可这个推进器又用什么材料呢?”
在刘慈欣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科幻画面,他的思维模式是先有画面才有语言,“如果可以拍电影,我早去当导演了,但我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这样的专业知识,所以只能写小说。我是为了科幻才写小说,不是为了文学,更不是为了文字。”他认为视觉化的科幻表述比文字更直接有力,“文学家有时夸大了文字的力量,总有文字无法展现但画面可以展示的部分。”《三体》已经由游族影业投资开拍,三册小说将被拍成六部电影,第一部已经在东北小兴安岭开机。
在刘慈欣看来,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他说,当一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期,充满各种机遇与危机,正是滋生科幻文学的土壤。“目前中国正处于这样的发展与崛起中,中国科幻文学也正随之走向黄金时代的开端,跃出了从前封闭的小圈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空梯是否可能实现?”“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能是高维度生物干涉造成的影响?”“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现场读者不仅提出了科幻问题,也提出了严肃的理论问题,科幻小说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对科学的兴趣,这是刘慈欣乐于见到的。“我和李淼老师不是好基友,但科幻和科学是好基友。”在刘慈欣眼中,科幻文学远没有科学传播重要,“科学本身包含了科幻,科幻只是科学的一些皮毛,正是科学中的科幻大家无法体会和理解,科幻文学的科幻才发挥了作用。”
专家论
李淼:依托《三体》传播科学
中山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导李淼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家,科普读物《< 三体>中的物理学》就是他借助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知识的尝试之一。在这本书中,李淼从《三体》入手,生动地阐释了宇宙的生与死、世界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乃至人的自由意志,同时还系统分析了智子、水滴、二向箔、思想钢印等《三体》中的超级神器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刘慈欣说:“《三体》能够引出这样一本书,对科幻小说作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
2006年,李淼为《新发现》杂志写了第一篇科普专栏,主编严峰向他推荐刘慈欣的小说,虽然他口头答应一定会找来看看,但其实根本没放在心上。那时的他还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某天在校内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摞《三体I》放在显眼的位置,他拿起一本就读了下去。“看完第一本我并没有感觉,而且还发了微博说后两部我不会再看了。没想到居然遭到了大刘的粉丝攻击,甚至有一位丹麦的粉丝写邮件来威胁我。看到大家反响这么激烈,没办法,我只能继续再读下去。后来我慢慢发现了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其实《三体》是在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将如何延续,智慧在宇宙中的位置。”李淼说,刘慈欣在《三体》中运用了物理学、社会学以及计算科学,其中物理学设定最多,而李淼恰恰是物理学专业的,他觉得自己应当关注这部读者群如此庞大的小说。
2010年,李淼在微博上指出《三体》中出现的漏洞和错误,比如“小说中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主要波长是7厘米,其实应该是一毫米到两毫米”。“不少人觉得《三体》中的科学部分扎实,比如吐槽黑暗森林的那位社会科学家。其实,仅物理部分至少有一半内容经不起推敲。”2012年8月,这条微博引发了“《三体》迷”的议论,李淼心血来潮写了一篇科普文章《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这篇文章被《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看见了,他立刻和李淼联系,很快签下了《< 三体>中的物理学》出版合约。
李淼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劳伦斯·克罗斯曾为科幻电视系列片《星际迷航》写了一本《星球旅行的奥秘》,这本书探讨电视剧中让人脑洞大开的幻想技术背后的物理学依据,指出剧中存在的谬误,增加普通读者对宇宙的理解。而李淼的写作出发点也类似这般,依托《三体》来进行物理科普,用李淼的话说,这本书“会解释,会吐槽,会幽默,会形象,会扎实”。
虽然《三体》存在不少漏洞,但李淼仍然对刘慈欣的想象力表示钦佩。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仍然散发着青春活力,作为物理学科的专业学者,他坦言现在的自己不再可能保持二三十岁时的状态,能做的是“发挥余热”。他说,理论物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就看到效益。提出一个理论,可能要在几十年后才被人验证,以前的研究成果能否作出历史性的贡献,还得看运气。他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严肃科普上,“严肃科普最基本的特征是不煽情,不仰视,用平视的目光对待科学。”他即将在中山大学开设一门课程,给学生讲奇幻和科幻中的物理学。
李淼眼中的科学饱含着真正的美,但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到,科普就是用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尽量将这种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他说,科学,尤其是宇宙物理科学,对生活在地球上的庸常生命而言,也许并没有具体的意义,但身为文明人,应该对人类文明取得的最高成就有所认识,这种最高成就,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科学,包括物理科学,自然也包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成果。
群体观
从读科幻到爱科学的年轻人
李剑龙,80后,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三体>中的物理学》特邀科学编辑,也是2015菠萝科学奖顾问之一。他热爱科幻文学,也写有趣的科普文章,比如《娶不到媳妇怨宇宙》、《量子爱动力学》、《“上帝粒子”的阴错阳差》,等等。刘慈欣写《三体III》之前,遇到不明白的物理学问题也会向他请教。
李剑龙关注科幻小说早在《三体》问世之前,而他对天文的兴趣比科幻更早,念小学前就开始喜欢搜集天文学知识。2000年左右,他常去同学家翻看《科幻世界》杂志,“只要有大刘的作品我都会拿出来读,在学习理论物理专业之前,我就已经很喜欢刘慈欣的小说。”他在科学松鼠会上自我介绍:“从小就是Geek,相信一切学问本质上都是宇宙学。”他还自嘲患有讲物理强迫症,他确实将物理讲得生动精彩,在方所的活动结束后,有读者在朋友圈上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李剑龙是我的新男神,每句话都充满信息量,科学真的很有趣,喜欢科学的人也很有趣。”
李剑龙打了个浅显易懂的比方来形容理论物理学的趣味性,“当你没戴3D眼镜走进影院看3D电影,你会发现屏幕上的内容是模糊不清的,一点也不好看,而理论物理学是你戴上的那副3D眼镜,原来这部电影如此精彩。现实世界远比人类肉眼所能见的要广阔得多,你会在探索中发现,原本非常熟悉的事物其实建立在狭隘的认识基础上,原来世界还有另一幅面貌。虽然理论物理学确实非常不容易读,但它帮助我们用全新的方式去认识现实世界,而这个认识过程是有趣的。”
尽管刘慈欣认为科学传播比科幻文学更重要,李剑龙仍然强调科幻对科学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以前无论我在网上怎样解释物理学概念,文章写出来都没人看。但《三体III》出版后,很多文科生、艺术生会跑来问我,小说里边提到的某某问题是怎么回事,就算是难懂的理论物理,对方一样听得津津有味。而在《三体》之前,我如果提议讲一个物理学中的故事,对方一定会拒绝说他不要听。”
梁青和王瑞都是因科幻而迷上物理的文科女生,“原来理科和文科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大,它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对宇宙充满好奇。”梁青说,谁规定了物理与文学就不能相融呢?这个热爱文字的女生开始大量阅读物理学的书,《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她开玩笑说:“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都忘光了,只有物理,我一定比当年要好。”王瑞也曾自认是百分百的文科女,不觉得自己能理解物理世界,也认为理科很机械。“《三体》是我看的第一部硬科幻,感觉从此开始进入了新世界。相比其他文学作品,科幻小说对想象力和理论知识都有很高的要求,感觉就是聪明人写的玩意。后来我开始恶补物理知识,甚至因此开始崇拜理科男。”王瑞说。
在李剑龙看来,硬科幻和前沿科学研究存在相似之处,即总让人出乎意料:“作为硬科幻爱好者和科学爱好者,我非常享受那种频频颠覆世界观的感觉。”正是对世界的想象和好奇,让这群年轻人沉迷于那浩瀚而美妙的科学世界。
花边闻
“菠萝科学奖”:向好奇心致敬
如果说对宇宙的好奇心让人们爱上科幻,科幻则将人的好奇心引向正经的科学。
四年前,一群有意思的科幻迷、科学迷创办了一个“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它的官方名字叫“菠萝科学奖”。4月11日,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果壳网合办的第四届“菠萝科学奖”在杭州举行,李淼和李剑龙分别作为科学家评委及顾问。
从2012年开始,“菠萝科学奖”每年一度的颁奖典礼都在浙江省科技馆大厅的月球下举行,时间为每年四月第二个周六,除了颁奖典礼,还包括科学集市、科学论坛,以及科学黄狂欢夜。在今年的科学论坛上,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与王坚博士围绕“宇宙与云计算”展开对谈。
从2014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网友@张-弘弢持续观察一块肉在常温下的腐败过程,同时坚持在社交网络上图文直播。每天都有大批网友关心这坨肉的最新动向,并有热心粉丝为这坨肉的照片制作了精良的配乐视频。这让张弘弢拿下了2015菠萝科学奖之“菠萝ME奖”。“菠萝U奖”则颁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梁琰及其团队制作的一副以微米计的壮美图景——《美丽化学》,堪称“烧杯中的国家地理”。
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系黄金紫团队的研究项目“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则拿下了今年的数学奖。这个团队做了一系列非常严谨的实验,他们将棒棒糖放在一根被水流冲刷的管道中,通过延时摄影拍下棒棒糖的溶解过程,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不管棒棒糖原来是什么形状,也不管水流速度多快,棒棒糖在即将完全溶解时的形状几乎都是月牙形;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固体溶解的规律,并且预测出对于直径1厘米左右的棒棒糖,大约要1000次才能舔完。
胡立德博士及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提出的项目“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拿下了物理学奖。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捕捉了大量的蚊子,用水枪模拟雨滴,并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蚊子被砸的过程。 研究发现,飞行中的蚊子之所以不会被雨滴砸死,是因为蚊子拥有强壮的外骨骼,而且会顺势跟雨滴一起下落,因此受到的冲击力比较小。
此外,“有血缘关系的猴子长得更像”、“章鱼胺决定饥饿后是否觅食”、“名字偏好与幸福感”、“可以发电的文身贴”,分别夺得菠萝科学奖组委会颁出的医学生物奖、化学奖、心理学奖、发明奖。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菠萝科学奖的幻想奖空缺,组委会解释说,虽然也征集到了不少作品,但评委会没有发现特别突出的。“这也完全符合菠萝科学奖的原则:宁缺毋滥。”而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汪奎的硕士毕业论文《“呵呵”的网络功能研究》摘得了今年新增设的语言学奖。浙江科技馆馆长李瑞宏说,严肃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符合科学精神又寓教于乐,这也是菠萝科学奖的初衷。
幻想奖的落空并没有让李淼感到意外,他说:“科学和科幻虽不能等同,但它们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在中国,人们都太注重实际,科幻作家太少,即使是搞科研、搞发明,功利目的也比较强,为的是发论文、拿专利。”浙江科技馆馆长李瑞宏则对记者表示,虽然国家鼓励创新,但现有机制对科研的失败容忍度很低,因此,科学研究更偏重实用主义,纯粹为热爱科学的好奇心进行的研究不多,这也是为何今年获奖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团队。李瑞宏透露,未来菠萝科学奖计划设置一个“菠萝皮奖”,专门鼓励尝试多次仍然失败的科学研究。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则认为,科学奖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去鼓励科研人员,既需要诺贝尔奖这样严肃、正式的奖项,也需要搞笑诺贝尔奖这样有趣、另类的奖项。
问:为什么叫菠萝科学奖?
答:菠萝是一枚长得很像松果的聚合果,以至于欧洲人第一次在南美洲见到它时称之为Pineapple,科学传播正是剥开科学坚果的过程。同时,如同菠萝是草本植物一样,菠萝科学奖同样出身草根。以上是事后诸葛亮版本,真实情况是,策划之初,大家坐在甜品店里否决了一个又一个提议,科学松鼠会的松鼠小姬咬着菠萝冰突然冒出了这个名字,当场全票通过。
问:获奖奖项有什么特点?
答:一是好奇,研究者不是为了功利性目的,而是为了拓展人类认知的疆域边界;二是严肃,科学无小事,每个项目都是研究者用认真的态度来进行的;三是严谨,每项研究都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论证,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完成;四是独特,获奖研究都具有独特性,研究团队往往在用独特性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问:菠萝科学奖的奖杯长什么样?
答:菠萝科学奖的奖杯像个“彩蛋”,没有固定样式。前两届是雕塑家、画家薛继业的作品,上一届的奖杯由中学化学老师马承刚制作,本届奖杯是大型科学观测项目“斯隆数字巡天”的实验用具——光纤插板,这个项目的愿景是普查宇宙中的天体,并绘制出宇宙的地图。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4/19/content_68835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