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湖南乡村老教师来穗求医,一群陌生人纷纷献爱心—— 32字求救信 他在羊城获新生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4-23第AII08版 作者:曹菲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4-23 阅读量:

南方日报讯 61岁的湖南乡村教师伍开元患有原发性脊索瘤。治病三年以来,他经历了误诊、确诊、求医被拒的曲折历程,曾一度陷入绝望。最终,他于4月8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重获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手术所需的5000毫升血液,有1/3来自爱心人士的捐献。“广州人真的很热心,是医院和那些好心人救了我。”伍开元说。

三年病痛生不如死

4月22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骨科病房里,记者见到了61岁的伍开元。回忆起三年多的曲折求医经历,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数度激动起身,其中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2012年,伍开元因骶尾疼痛,前往湖南老家当地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骨质增生。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按照腰椎疾病进行治疗。“去了很多家医院,针灸、热疗、按摩……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情况却变得更糟糕。”

伍开元回忆,在一次微创治疗中,由于注射药物剂量过大,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抢救了一次。“我感觉自己从鬼门关走了一圈。”

除了治疗中遇到的危险,更让他忍受不了的是每时每刻缠绕他的疼痛。“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经常刚打了一个盹,就被疼醒。”伍开元告诉记者,治疗得越多,腰部却越痛,这一度让他陷入绝望,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4年10月,他经人介绍前往湖南某三甲医院进行治疗。“原发性脊索瘤”,与之前完全不同诊断结果狠狠地砸在他的头上。“原来我一直按照错误的诊断结果进行治疗。”拿到诊断书后,伍开元百感交集:一方面,他终于找到了病情久治不好的原因;另一方面,更严重的疾病让他措手不及。

辗转广州终能进行手术

打击接连而来,该三甲医院表示无法对其进行手术,建议伍开元转院治疗。由于手术风险很大,湖南当地多家医院都无法为其安排手术。而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无奈之下,伍开元辗转广州求医。令他失望的是,在网上查找的多家擅长此手术的医院,看了他的片子后都表示“难度太大,无法安排手术”。但是,其中一家医院向其介绍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沈慧勇。

“我当时痛得没办法了,只想赶快见到院长。”伍开元清晰记得3月23日的那个早晨。为了尽快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救,伍开元手写了一封32字“求救信”,希望托保安转交给院长。“求救信”中写道:“我不幸得了脊索瘤,生不如死,经人推荐,找到您处,请您伸出慈悲之手,救我一命。”

幸运的是,这封信被顺利送达沈慧勇的手中。医院随即收治了伍开元,安排脊柱骨盆肿瘤中心团队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后,决定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由沈慧勇亲自操刀。

伍开元的主管医生之一蔡兆鹏告诉记者,脊索瘤是一种先天性肿瘤,具有恶性低、危害大等特点。“由于肿瘤长在盆腔里,位置比较特殊,所以手术的风险也很大,如果碰到一些神经、血管,极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排便功能。”蔡兆鹏说,“即便在广州,能做这种手术的医院也没有几家。”

除此之外,伍开元还患有扩张型心肌病,这更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手术之前,院方安排他在医院心内科进行治疗,并为手术制定了风险预案。

羊城好人献血救助老人

伍开元的手术被安排在4月8日。而完成手术至少需要5000毫升的血液,医院让家属自助捐血。但是身在异地,举目无亲。情急之下,伍开元的女儿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求助信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之后几天,陆续有陌生的好心人前往医院为伍开元献血。

“一对父子共捐了600毫升,还有一个20多岁的姑娘顶格捐献了400毫升。”每个前来献血的人,老人都记在心里。据统计,有6位陌生人共为伍开元捐献1600毫升血液,占到他手术所需血液的1/3。

“切除了肿瘤,也保留了神经,达到了手术预定目标。”蔡兆鹏表示,伍开元的手术很成功。“三年多的疼痛已经让我绝望,是广州给了我希望。”伍开元说,“陌生人的帮助给了我巨大的力量,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23/content_7421004.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