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1级新闻系5名大四女生做的一个毕业设计在校园里备受关注。她们以前一直不敢看恐怖片,但在去年10月,她们组成“殡仪馆美容师”毕业设计小组,实地采访广州番禺殡仪馆4次和广州殡仪馆1次,写下了3名殡仪馆美容师的个人故事,搜集了殡葬文化的历史源流、国内外资料,并分析殡葬行业和殡仪服务发展,制作了视频、网页和公众微信号。
起因 院长介绍有意义的选题
这个毕业设计小组的5名女生分别是张文静、龙舒婷、李秋婷、丘恺琦和陈婉婷。去年10月,在一节融合报道课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正给2011级新闻系的同学们展示有关殡仪馆美容师的媒体报道。“同学们,你们不是正在发愁毕业设计的选题吗?”张志安说,“大家有没想过,如果以殡仪馆美容师为主题,那是多么有意义的话题呀!”
张志安的这番话引起了5名女生的注意,当晚,她们就在宿舍楼道里开会讨论,把自己的毕业设计主题定为殡仪馆美容师。张文静说:“我们对殡仪馆并不忌讳,都是大胆的女孩子,我们都很乐意研究这一选题。”大家成立了以此为主题的小组,不过,包括老师在内,大家也曾担心调研的过程可能会有困难,调研团队或会出现身心不适等情况。
在毕业设计小组导师周如南的联系下,5名女生拿着学院的推荐信来到广州市番禺区殡仪馆,开始了实地调研、采访。她们采访殡仪馆美容师、市民、专家,并整理文字影像资料、研究殡葬文化……在找工作、忙实习、申请留学的同时,5名女生花了大量时间在毕业设计上,每周开会赶进度。
龙舒婷说:“在调研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跟我们所调研的选题相比,平常的小组作业似乎变得容易了。我们想在毕业设计里‘风风火火’干一场,带着小小的成就感毕业。”李秋婷则说:“估计这个选题没有其他团队做过,我们不用担心和别人做的内容重合。”
探访 和美容师聊家常交朋友
今年2月初,小组成员第一次前往广州番禺殡仪馆。春节过后的3月份,她们平均一周去一次殡仪馆,采访的问题由浅到深,从工作内容到人际关系,再到心理情绪、对生死的态度。那段时间,她们在晚上经历了多梦、难眠的过程。
“刚开始接触这个选题时,仅仅看文字资料和视频记录并不感到害怕。但第一次听到要去殡仪馆的时候,心里还是感到害怕,还是会有异样的感觉。”丘恺琦说。
在小组内,张文静负责公众微信号的运营和网页的设计、制作,龙舒婷负责搜集并梳理殡葬文化的历史源流,李秋婷负责探析殡葬行业中的殡仪服务,丘恺琦负责拍摄、剪辑视频,陈婉婷负责采访并撰写殡仪馆美容师的个人故事。
毕业设计小组的所有成员和19岁的殡仪馆美容师阿康交朋友,和经验丰富的邹师傅聊家庭责任,和行政人员斯姐拍照,并获赠一个介绍番禺殡仪馆概况的光盘……龙舒婷说:“接待人员的微笑、美容师的温情妙手,让我畏惧感少了许多。”
3月29日,小组成员第4次来到番禺殡仪馆。当天是番禺殡仪馆第一次举办“公众开放日”,她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防腐室、火化车间、冰柜室、化妆室、冲凉间。
“刚开始,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让我感到不舒服。”龙舒婷回忆,在不足10平方米的化妆室里,她穿上了蓝色防护服,并戴上头罩、口罩和手套。她看见,躺在棺材里的逝者是位老奶奶。殡仪馆美容师给老奶奶涂上底色,老人的脸色由惨白变成红润,冰冻20天的躯体就像正在睡梦中一般。
感悟 教会她们懂得珍惜幸福
在冲凉间,工作人员说,清洗遗体时一定要使用温热水。“可遗体都没感觉了呀,使用热水和冷水有啥区别呢?”陈婉婷问。番禺殡仪馆馆长周国强解释道:“死者家属看到自己的亲人死后被冷水冲凉,会不会心痛?”陈婉婷明白了,殡仪馆提供殡葬服务,是为了让逝者有尊严,给生者以慰藉。
陈婉婷说:“我看到殡仪馆美容师们下班后,和平常人一样聊天、看手机小说,一样开朗。回忆起来,这次做殡仪馆美容师的题目,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他们有着和平常人太不一样的工作,但他们举重若轻,过着和平常人差不多一样的生活。”
她们听美容师邹师傅介绍说:“不开朗的人没办法在殡仪馆里工作。要是想做殡葬美容的工作,首先要看得开、放得下、有幽默感、健谈。”
李秋婷表示,这次做毕业设计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真正将大学4年锻炼到的能力派上用场,也是大学里很珍贵的一部分。这种体验是在电脑前写论文无法得到的。
“自己以前对死亡恐惧,源于对这份神秘职业的偏见。当偏见被正确的认知取代,恐惧也就变成对生命的尊重。”丘恺琦说,“我实实在在地意识到生活的不易、自己的幸运与幸福。可以说,这次经历教会我更懂得去珍惜幸福。”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06/content_7415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