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首届顾问董事会名誉主席。当日,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开幕,该馆是中国内地首个饶宗颐学术艺术研究交流机构,是继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之后,又一个以饶宗颐命名的学术研究交流机构,同时,由广州增城市政府与中山大学联合组建的「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在庆典上挂牌成立。百岁饶公亲临增城,和来自港澳及内地的专家学者、省市政府领导等数百人,观赏饶宗颐「饶荷盛放」大型画展。香港商报记者朱求真
内地首建饶学研究院
饶宗颐生于1917年,成长于广东潮州大富之家,是著名国学大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等学校名誉教授。饶宗颐在历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同领域均有自己的建树,因而在香港大学、浸会大学有自己的学术馆和国学院。而这次在增城成立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及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既是内地首个饶宗颐学术艺术研究交流机构,同时成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饶宗颐学艺学术研究的中心。目前,饶学研究已在国际学术界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
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位于增城仙村镇皇朝集团总部,由香港皇朝家私集团控股主席谢锦鹏个人投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该馆建筑风格承袭典雅古朴的潮汕建筑传统,并以潮州木雕、石雕精致艺术品和精致园林等作为建筑物构件或装饰,内设艺文展示厅、书画展览厅、选堂文库馆、学术交流楼等。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设有巨幅的汉白玉石照壁,两面分别雕刻着饶公的书法名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爱莲说》,原作曾在北京故宫和上海世博会展出,其中《爱莲说》书法原作(尺幅超过10平方米)将作为镇馆之宝藏于馆内。
中大将推动饶学发展
一位博学鸿儒,一所岭南上庠,相识相知近八十载:饶宗颐19岁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最年轻的纂修,打下深厚的学术根基;21岁欲随中大西迁云南,因病滞留香港,与中大人情谊不断;一别故校三十载,又因中大盛邀重游家乡;与中大教授同游国内博物馆,考古研究又攀高峰……「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中山大学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这位百岁国学大师多次表达对中大的感激之情。
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1935年饶宗颐便在中山大学任职。这次中山大学挂牌成立饶宗颐研究院,旨在整合海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打造一个兼具国际性、权威性的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鼓励海内外学者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钻研饶宗颐的论着和艺术作品。
罗俊介绍,该中心将以研究饶宗颐的学术思想、艺术成果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成为海内外饶学、国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推进饶学研究进入中国重点高校和文化机构,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罗俊还代表中大向饶宗颐赠送1935年的中大成员名册原件,以示尊敬饶宗颐对中大的贡献。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介绍,中心将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定期发布出版饶学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书籍;与世界各地著名学府、研究中心、汉学家合作开展培训、讲座等;创办《饶学研究》杂志,作为学术刊物在全球公开发行。
饶公画荷自成一格
香港国学大家饶宗颐爱写、善写荷花。主题为「饶荷盛放」的画展同日开幕,囊括饶宗颐由上世纪80年代起所绘的荷花画作,展示「饶荷」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饶宗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绘写花卉,以荷花为主,早期笔法接近石涛。80年代初,饶公在天津博物馆得见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卷》,感慨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自此他开始在荷花的气势上着力。
从90年代开始,饶教授追求荷花的新表现形式,可以说踏进了「无入而不自得」的地步。近十几年来,饶公写荷所用的笔法、色彩、构图千变万化,比如以金或银墨来勾写,再填以红色;他亦曾用敦煌壁画白描笔法勾勒荷花造型;有的则以泼色、减笔的手法来作大写意荷花……饶公佛学造诣深厚,常用金、银色表现荷花,当中有一层宗教意涵。《阿弥陀经》提到「八德池」中就种着金荷银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