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1日,一场针对如何甄别网络谣言的“辟谣大会”在中山大学举行。大会以“天下无谣”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谣言的分类、谣言的特征、造谣的手法、谣言的情绪以及谣言的辨别方法等展开探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调查发现,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在发布时间上,每逢周六是谣言散布的高发期;而数字夸大,图片夸张的文章则是谣言最爱使用的方式。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从心理学角度具体细化分析了制造谣言的各种手法,他表示,标题显示惊人爆料、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图片耸人听闻的并且借助成功人士为目标宣传的文章,是谣言时常出没的地方。
“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六个面孔’”社交信息情报机构—知微CEO于霄从大数据的角度对谣言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和直击刚需等是谣言传播常常采用的手段。他还表示,生产谣言易,粉碎谣言难。谣言具备传播周期长、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一旦产生就难以清除,这也增加了辟谣难度。
针对如何粉碎谣言,果壳网主编徐来说:“查明信息出处、信息中的原始人名、机构名、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会这三项本领,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微信安全负责人杨光则表示,网络辟谣不仅是“系统工程”更是个社会问题,公众的参与才能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得越来越规范。
此次会议由微信谣言过滤器与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宏博知微联合主办,有三百余人在现场参会。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504/t20150402_1573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