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最近,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广东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省,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要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充分发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地区的作用,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07/content_7415564.htm
“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机遇
林江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均是以中国作为中心,通过贸易和投资,把经济影响力扩展至中亚和欧洲大陆、东南亚和印度洋。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际社会的承担和责任,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为了使“一带一路”倡议变成现实,国家正在积极筹划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以及丝绸之路基金,国际社会对亚投行的正面反应热烈,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倡导的投融资平台的强烈兴趣。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底气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我国拥有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外汇储备近七成投资于美国债券,这样易被美国“劫持”,当美元大幅下跌时,美国认定中国不会大量抛售美元,因为这样做会加速美元下跌,中国的损失反而更大。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中国企业“走出去”,让外汇储备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其次,2009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行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所形成的过剩产能,也有可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得以缓解。事实上,中国包括高铁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资源在亚洲和非洲乃至南美洲地区有相当的吸引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好让中国企业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我认为是在中国产品的价格性能比上。有人会说,一般而言,中国产品的质量难以与美国产品竞争,中国产品何以能够胜出?的确,美国产品质量是高的,可是美国产品的价格却是中国同类产品价格的3倍多,只要中国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保障,在价格竞争上拥有优势,就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上大展拳脚。再者,“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出发,也是最大限度地寻求最大公约数。毕竟,亚洲国家和地区无论奉行哪种社会经济制度,遵从哪种宗教制度,都需要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而根据一项估算,每年亚洲国家和地区基建投资的资金缺口达到7000亿美元,这无论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亚洲开发银行,都难以弥补此资金缺口。亚投行的诞生以及其所依托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正好切合了亚洲各国的投融资需要。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将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韩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贸易协定的实施步伐。按估算,单就“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计算,每年可以创造的贸易额将达到1.5万亿美元,庞大的贸易额将带来巨大的相互投资额,这不仅是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是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中国为了按部就班实现上述双边或多边开放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自身先单边对外开放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希望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营造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以国家治理制度的创新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自贸区战略其实是“一带一路”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开放倒逼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首先,我国人民币还不是可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会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一定不便。上海自贸区自挂牌以来,希望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为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的管控积累经验。广东自贸区背靠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庞大制造业体系,有可能在金融创新试验上取得突破,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其次,无论是“一带”还是“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信用风险并非全然得到控制。从在商言商的角度出发,如何妥善处理和管理亚投行的信贷风险问题,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成效。再者,“走出去”和“引进来”其实是“一带一路”倡议“一个铜钱的两个面”,“走出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两者关系要妥善处理。“走出去”和“引进来”其实既涉及开放,也涉及改革。例如,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涉及金融改革,改革不到位,将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效;而金融改革滞后的话也将影响国际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入中国的积极性。总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用开放倒逼改革,无论是负面清单管理还是自贸区建设,其实质是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只有与国际接轨,“一带一路”倡议才能顺利得以实施。
作者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07/content_7415565.htm
开创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
梁琦
国家级规划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是我国“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具体行动蓝本。30多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作为统领国际国内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从开放路径、投融资模式、战略视野等各方面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升级版”,掀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序幕,必将构建中国开放经济全新的空间格局。
开放路径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遵循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阶梯式发展路径。从1979年开始的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大特区,到1984年大连、天津、上海、福州和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沿海地区一直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地域重心,是产业集聚、进出口贸易集聚、海外投资集聚等三大集聚高地。珠三角、长三角及渤海湾,是生产要素集聚中心。本世纪初,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旨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近年来,从东到西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均体现了以沿海带动内地,以中心辐射外围的战略思想。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国家实力大大增加,在世界的话语权大大增强,国际国内环境已非与当年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形下,进一步改革开放必须开创新局面、开辟新路径。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国际上看,是进一步开放我国西边门户,向西边纵深挺进,互联互通、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新的国际外交和经济战略。从国内看,是东中西联动发展、陆海统筹、迈向深化改革的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愿景与行动》圈定了18个省市,但即便没有提及的省市也不认为自己被排除在外,反而更用心地往“一带一路”上靠。而其他被点名的西部、东北和中部省市,“一带一路”倡议使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谋划在全局开放的战略下,扮演着重要的分工支撑体系和市场联结枢纽等角色,努力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和战略基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无论从哪方面考量,内陆省市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具备全新的区域发展定位。这一切,将使中国空间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投融资模式的变更
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引进来”,在按比较优势分工的国际贸易中,我们以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劳动换资本,以市场换技术,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化进口结构,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坐二望一,在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和外商投资额这三项经济指标上都高居世界第一。中国长期的“引进来”战略,已为“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必然会重新调整面向全球的生产布局、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打造对外投资新高点、指引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产业链、多行业性的投资环境,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拓宽市场空间,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全方位合作,助力中国从“需求国”转向“东道国”,从“制造大国”转向“资本大国”,最终实现“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成功蜕变。
为“一带一路”倡议投融资保驾护航的三大金融机构是: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些由中国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的全新亮相,让“一带一路”蓝图立刻生动起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亦是全球实力东移的最有力标志之一。到目前为止,提交申请加入或已加入的国家和地区有52个。亚投行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版图中的金融布局,必将在未来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战略视野的变革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战略组合。首次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概括为“四大板块”,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大支撑带”,意味着从以前的各个省为单位到现在三大跨区域支撑带为单位,中国的区域战略逐步走向全局性和整体性。“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首次出台的主动影响国际秩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一个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旨在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以“四大板块”战略为架构的国内均衡发展格局,而是推进形成包含更广阔区域内的统筹国内外均衡发展战略新格局。发展也将不再局限于我国的四大区域板块之间,更多的亚非欧国家和地区将参与到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中,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更深层次的发展理念将突破国土疆域的界限。
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纲举目张
事实上,“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同为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二者和而不同,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以“一带一路”为纲,以自由贸易区为目,纲举目张的对外开放构想大格局。如果说“一带一路”是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出发,那么自贸试验区则是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管理简化等具体方面先行先试,将为开放战略与“一带一路”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呈现出中国2.0版对外开放新棋局,不仅明确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定位,更将为中国取得这种主动性地位提供条件。
从4个先行自贸试验区到“一带一路”,纵深推进,环环相扣,开放将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版图,正在铺展。
作者系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4/07/content_7415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