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2014“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急诊科主任詹红获选全国十大“最美医生”。
1987年至2015年的28个春秋,詹红始终坚守在急诊第一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评价:“詹红主任秉承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大爱精神和中山一院‘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开院祖训,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急诊事业和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詹红教授及其同事、学生、患者,感悟她的大医情怀。
最看重身份:急诊科一线医生
“‘急诊科一线医生’是我最看重的身份。”在詹红看来,“急诊科一线医生”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岗位,它需要在非常时刻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近几年连续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急诊科都是首当其冲。其间,中山一院急诊科曾连续出现日急诊量过千,且有大量的发热病人。詹红既要在临床一线诊疗患者,又要统筹防止疫情扩散,还要尽量避免自己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压力巨大。可詹红硬是带领着急诊科团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危机。
急诊科主任医师廖晓星与詹红共事多年。他告诉记者,从1987年至今,急诊科里与詹红同龄或在其后来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中,很多人都陆续选择了离开,“詹红能坚守,说明她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因为长期高压、超负荷的工作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急诊科的人员流失成了严峻的问题,仅今年上半年,该院急诊科就流失了6位医生、3位护士。对此,已坚守了28年的詹红很坦然:“既然选择了急诊科,就要时刻记着自己的职责,坚守自己的使命。”
由于急诊科医护人员紧缺,作为中层领导的詹红依然承担着急诊科的各种日常值班工作。即使在节假日,只要急诊科一个电话,她就会马上赶往医院。有时半夜抢救病人,遇到不理解的家属,她解释病情到将近天亮,第二天又按时到岗。
最人文情怀:持续抢救为见最后一面
在急诊科的同事眼中,詹红很有人文情怀。
2012年大年除夕夜10点多,詹红回科室探望值班的医护人员,恰逢一名53岁、参加过1979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因身体不适被家人送到急诊科,初步判断病人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詹红迅速带领急诊科医护展开抢救,并联系CCU导管室医师、护长赶回医院,为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在急诊科经过了吸氧、吸痰、除颤等急救措施,患者仍数次心跳停止,情况十分危急,生还几率极低。
为让患者能跟儿子见上一面,詹红拨通电话,让老人的儿子立即从深圳赶回广州;抢救也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多,直到其儿子赶到病床前为止。当回忆这段经历时,詹红的语气中仍透着深深地遗憾:“虽然最终没能抢救成功,但至少让儿子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也让这个病人又过了一个年。”
像这样,大年夜在急诊科的值班中度过的情景,詹红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有时还会遇到各种醉酒患者或家属的无理、躁狂、甚至出手伤人,但她每每想起一位患者家属的话“你们是在积德啊”,就感到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
最善于沟通:面对挑剔首先善待病人
急诊科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也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一个科室,每天的工作都考验着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
2013年4月,一位老年女性病人脑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在基层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中山一院急诊科病房,按病情需要应马上转入重症病房,但病人的女儿坚决要求在急诊科重症室陪伴母亲渡过难关。治疗期间,病人家属不断对急诊科的工作提出质疑,认为查房不仔细、护士声音太大、检查安排不合理……面对如此挑剔的家属,有些医生心存委屈。
对此,詹红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查房时,詹红精心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诊治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仔细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耐心地听取家属的意见,合理之处便要求医护人员改进,并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动作和声音要轻柔,以免打扰到病人休息。经过33天的悉心治疗,六个器官功能损伤的病人以良好的健康状况出院。赢得了家属深深的感谢。
据统计,近5年来急诊科无一起最终成形的医疗事故。詹红将此归结为全体同事有良好的医疗技术,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医德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观念。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3/31/content_676055.htm?div=-1
“这么多年了,反正我还活着”
“最美医生”詹红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得悉她获得全国“最美医生”后,两周里,记者三番四次约访她,都被拒绝了。
“别,不要写我了,我就是一个急诊室医生,跟其他医生一样,没什么区别。”詹红的这句话说的次数很多,多得记者都能背下来了。
3月30日上午,记者第三次“杀”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诊室。“你又来了,还是不要采访我了,我这会正在查房呢。”詹红面带笑容地说。
“您不用管我,我就跟着您好了。”记者说。
“行,那你跟着吧。”其时,詹红正在急诊室重症病房中了解一名肺部感染患者的情况,病人的三名家属以及两名跟随查房的医生都戴着口罩,唯独詹红坦然地啥也不戴。
被记者问及为何不戴口罩时,詹红说:“我已经百毒不侵了。而且,不戴口罩会让家属感觉更亲近些。”
看诊问诊,与病人家属交流,詹红始终声音温柔。“阿婆,你觉得哪里不舒服?”为了与广州的病患拉近距离,并非“本土”的詹红也说起了并不精准的粤语。
走出重症病房,詹红又继续到急诊普通病床巡查。其中一名卧床的肝病患者走开了,随行医生向詹红展示了该病人的病历和检验单,可詹红还是不放心:“等病人回来了,还是要叫我来看一下,毕竟这些只是文字的,要临床看具体情况再下判断。”
“好了,我现在要上病房了,你不能跟着我了,下午我还要参加医院的培训活动。”詹红继续婉拒了记者,“主要是现在的行政任务也比较重。抱歉,谢谢你。”话毕,詹红匆匆离开了急诊室。
记者担心地问她,每天工作这么繁重,累倒了怎么办?詹红说:“都这么多年了……(笑了笑)反正我还活着。”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3/31/content_67605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