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对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为7%,这是十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昨日发布相关预测,明年可能更低,只有6.9%;而且中国经济放缓的状况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数字传递的信号令人无法乐观,究竟会对中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观察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的情况,经济持续低迷的直接后果是,年轻人就业困难、失业率高、收入减少等等。年轻一代经济难以独立,还衍生出另一个后果:父母增加对子女的支持。比如说,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工作后继续与父母一块住,或者父母帮忙支付房租,甚至失业在家靠父母养。在日本情况更为严重,父母还会为子女买房、付车贷、缴税等。那些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下丰厚财富的父母一代,看着孩子日子难过,出手救场。
这些国家的共同经验说明,一旦年轻人自身缺乏经济独立,父母对子女生活的介入便会加深。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明显趋势,首先体现在住房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结束了长达十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10 .7%的黄金时代。年轻人的工资增长跟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父母资助成年子女购房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研究发现,中国父母对子女生活的介入,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还包括影响子女决策。以购房为例,地点和房型的选择、付款方式、装修风格等等,父母都会提供意见,成为重要的决策者。
新近发布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中国父母的介入,还延伸至年轻人的择偶和择业取向。前段时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发布的《广州地区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家人亲属施加压力,是促使受访者急于找对象的最主要原因。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相亲角”。父母们“漂”到孩子工作的城市,每周泡在相亲角为子女找对象。中国人民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在年轻人的求职过程中,父母的意见对职业类型和工作地点的选择有重要影响。这两年毕业季,人才招聘市场上甚至出现父母与孩子一起投简历、现场面试的情形。以父母为代表的中国家庭,对年轻人生活介入程度之深,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少见的。
有人说,中国父母一直都喜欢插手孩子的事情,跟经济好坏没关系。如果光看数据,可能真看不出差别。结合世界银行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婚姻政策报告》,以及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关于家庭结构的数据,从1990-2010年,中国的直系家庭(即有两代及两代以上夫妻)共同组成的家庭比例保持稳定,并没有下降。但是,如果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年轻一代,也就是50后、60后和70后,他们相对于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其实高于现在的年轻人,而当时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经济发展放慢的情况下,家庭的重要性在逆向提高。父母的社会经济条件,对80后和90后的生活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父母介入甚至主导子女生活,会对家庭关系造成影响。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后果之一是造成城乡地区年轻夫妻离婚率高。父母插手的婚姻里,小夫妻和谐度低、争执较多。去年民政部公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2004年起,中国离婚率连续十年递增。中山大学在上海、广州进行的一项小样本调查发现,80后比70后的离婚率更高;80后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插手过多。第二个后果则是离婚后第三代孩子的抚养问题。在农村地区,除了离婚之外,再婚现象同样普遍,父母各自再婚后,首次婚姻的孩子变得很尴尬。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观察。
无论喜不喜欢,中国经济发展放缓,事实上出现了家庭力量的逆向增长,由此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重视家庭建设、促进家庭和睦,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者供职于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5-03/25/content_340040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