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三湖书院开坛讲学 西樵山重现“书院精神”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3-16第A06版 作者:盛正挺 张颖君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3-16 阅读量: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如既往地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他指出,对于传统文化中经典和精华的东西应深入研究,仔细保留。他在首都北京建言献策的同时,佛山市南海区西部片区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历史,弘扬传统——3月14日,有“戊戌摇篮”之誉的西樵山三湖书院正式开坛讲学。100多名市民和游客在湖光山色间度过了一个宁静淡雅的上午。

三湖书院是西樵山文化、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回归教育,承担起研究和传播岭南文化的使命,这标志着南海区文化复兴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化吸引 外地游客站一个多钟听完讲座

国家5A级风景区西樵山北麓,流水潺潺,苍翠掩映。去年6月6日,三湖书院在原址重建开放;今年3月14日,沉寂百年的三湖书院再次开坛讲学。

文翰樵山最岭南。西樵山是珠三角的源头,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理学名山”。在其历史演进中,书院文化是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西樵山的书院,盛于明代而继起于清代,明代因湛若水、方献夫等大师云集,山上的书院是能与岳麓、白鹿书院分庭抗礼的一个场所。而清乾隆年间所建的三湖书院更因林则徐、康有为而享有盛名。

康有为就是在此接触到了近代维新思想,并在后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因此,三湖书院也有“戊戌摇篮”之称。也因此,三湖书院承载着有志之士报国救民上下求索的志向。1902年,清帝光绪下令废书院、兴学堂,三湖书院淡出历史舞台。其教育功能自此沉寂,距今已逾百年。

“理学是什么?理学是‘修己治人’之学。理学倡导人要先完善自己的品行,然后再出来服务社会。”三湖书院的第一讲,由香港孔子学院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讲授明代广东理学。

贴近当地的主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文化讲座很“接地气”,主办方准备的100多把椅子很快座无虚席,不少市民和游客只好站着听讲。

来自广州的郭建麟本来是带着朋友来登山的,结果被讲座深深吸引,站了一个多小时听完了讲座。“意外的收获啊!在这么风景优美的地方,听一场这么高水准的讲座,感觉真好。可惜来得不够早,错过了开头。”郭建麟找到工作人员,要了一份讲座的安排表,“以后一定还会再来。”

据悉,今后每逢周六,三湖书院都将开坛讲学,市民游客等都可免费参加。讲座主讲人是国内211、985高校文、史、哲、考古学、人类学专业的学者,内容则以中国历史、思想、文学、艺术、考古、语言或岭南历史、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

文化传承 高校深挖历史探寻“书院精神”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研究和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年逾古稀的江西学者李才栋研究书院40年,被海外称为中国书院研究的“大佬”。在他眼中,书院名下的实际形态繁多,而最可宝贵的书院精神,是在那些不以科举为目标的私办书院中,尤其是有固定老师和长期学生的聚徒式的私办书院。西樵山上包括三湖书院在内的众多书院,正是这一类私办书院。

传统上,书院以人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以道而不是以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上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共同起居,悠游山水,质疑问难,相互启发。学术上注重不同学派的会讲,提倡兼容并蓄、自由讲学。李才栋表示:“这种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安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近古以来教育史的精华。”

李才栋认为,民间思想的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以及授人以道的教育观,在这广博而极具人文色彩的书院精神之内,一切的具体内容都是可容更改的。书院精神适应性强,因而流被甚广,明代以来,朝鲜、韩国、越南、日本、意大利、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地,一直都有中国式的书院存在,成为当地现代教育的一种补充。

此次三湖书院开坛讲学的主办方——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正是要探寻这种书院精神,以及更为博深的岭南文化。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已经带来了社会的迅速变化,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民众对于文化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相信珠三角地区的民众对于怎么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品位都会有新的需求。因此,我们这样的讲座会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认为,三湖书院的重建和书院文化的回归,将促进精神文明的提升和社会的转型。

文化弘扬 “最岭南”助佛山走向东南亚

去年年中,佛山提出“城市新宣言”,计划实现从“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的转变。其中,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是佛山区别于其它城市最好的软实力,佛山要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城市升值。

“城市要升值,文化是灵魂。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佛山成为宜居宜业、富有创新创造的城市。”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表示,三湖书院的开坛讲学是助推城市升值的大好事,该市将支持这种公益性讲学变成常态化,并会在文化普惠性方面下更多工夫。

她同时认为,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利于唤醒东南亚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推动南海西部从“文翰樵山最岭南”走向“海上丝路最岭南”。

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秦汉时期初现雏形,隋唐时期走向繁盛,宋元以后达到顶峰,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在与沿线各国交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今日的南海区中,传承千年前南海郡所开始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是尤其明显的。随着一批批敢闯天下的岭南人的“走出去”,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彼岸。一些广东侨民以保持完好的独特的岭南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粤语、粤菜、岭南服饰、岭南建筑为载体的岭南文化,因此而渐成东南亚地区的主流,成为近代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璀璨之花。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南亚依然是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生命同宗、文化同源,预示着南海西部对其的强大感召力。三湖书院的开坛讲学,标志着南海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弘扬岭南文化,这势必增强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影响。

俞进表示,三湖书院的讲学可以和外事侨务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结合起来,南海乃至佛山的经济成果、文化成果等都可以借此走得更远。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3/16/content_7408113.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