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中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特别强调了工业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专有技术的创新。这是到2025年要完成的目标,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新华网近日一则《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到日本买马桶盖》短文,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像电饭煲、吹风机、保温杯、马桶盖甚至菜刀这种在国内超市随手可买的小家电和传统日用品,人们为什么非得去日本买?笔者曾与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古川一郎交流中了解到,日本中小企业具有“小而专、专而精、精而强”的特点。日本家电、汽车产业强大的竞争力得益于由大企业与众多“专而精、精而强”的中小企业形成的制造网络。
中小企业将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我国不乏优秀的中小企业,在珠三角等地,成功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再做强”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专注特定技术,持续创新,拓宽技术应用,开发出应用于多种行业的产品;二是专注特定技术,持续创新,通过提升技术价值,实现产品升级;三是专注自主品牌与品牌拓展,开发深加工产品,整合产业链条;四是专注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创新、超越竞争;五是实行精细化管理。
但是,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还没意识到“做专做精再做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一刀切地“做大做强”,着眼于“做大”,盲目扩张,为了产销量目标,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甚至牺牲质量也在所不惜;二是缺乏持续创新的观念和动力,因为产品研发和改造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与较多资金投入,难以在短期内产生成效;三是有一些中小企业单纯以上市为目标,扩大规模,上市之后高管走人。
为助力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再做强”,促进产业升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改变贪大求全的观念,树立做精做强的意识。建议对优秀中小企业进行大规模调研,了解成功中小企业在持续创新、精细化管理、绿色环保方面的具体做法。通过树立标杆企业,推广经验,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某一专门领域的技术、生产和应用,持续创新,走好“做专做精再做强”之路。
提供研发退税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含量,拓宽应用领域。建议结合各个行业的研发投入平均水平,提供研发退税政策,以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提供利率优惠等贷款支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先进设备对中小企业做专做精起到关键作用,但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建议针对行业内领先水平的大中型设备,为中小企业提供分期付款、利率优惠等贷款支持。
着眼于整个产业链,长期规划,培育出一批核心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与整合,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引入、开发环保技术或产品,通过持续创新、超越竞争,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参与国际认证,实行精细化管理。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所获得的成效,还需要用认证体现、用专利保障。因此,应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认证,积极申请专利,提升竞争力,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和研发成果。
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品牌,开发特定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促进特定产业不同形态的发展,做出差异化产品,提升技术价值;同时打造地域文化名片,产生品牌效应,促进跨产业升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3/08/content_7405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