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纳赛尔:迷功夫,留在中国 爱粤语,广州创业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1-28第AII08版 作者:陈晨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1-28 阅读量:

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山大学的摩洛哥人纳赛尔与刘翔等5人一起点燃了大运会火炬。对于这样一个荣耀,纳赛尔当之无愧。

让纳赛尔“得意”的是,此次火炬由来自五大洲的选手共同点燃,他却被其他4位火炬手称为“火炬手班长”,这是因为在点火炬排练时很多细节需要5个火炬手协调完成,而会说汉、英、西、法、阿拉伯语等六门语言的纳赛尔自然承担了协调员兼翻译的作用。

1995年,18岁的纳赛尔怀揣打工挣得的2000美元,一个人来到心中神秘而古老的中国,一晃已经过去20年。从最初的李小龙、京剧、中国功夫到后来的谭咏麟、粤语、南方、广州,中国对他的吸引力丝毫未减。

20年间纳赛尔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梦,现在梦想终于在广州破土。由于长期从事职业培训的缘故,他发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企业岗前培训之间存在一块空白地带,如今他正带领自己的团队去填补。

他希望自己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之桥,这座桥的作用在于,以中国之崛起带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把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带给中国。

跆拳道冠军 痴迷“李小龙”

少年时代纳赛尔的生活里只有两件事情,一是跆拳道,二是中国功夫。

练跆拳道得益于自身天赋。纳赛尔自小就身强体壮,在小伙伴中鹤立鸡群。他从6岁开始练跆拳道,自此一发不可收,频频参与各种比赛。1989年,12岁的他赢得了摩洛哥青年全国赛48-54公斤级别冠军,这是他在该级别各种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所向披靡的开始。

好成绩更因其自身的刻苦,自幼纳赛尔便表现出一种“以刚克刚”的个性——直面自身缺点,并顽强地改进。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即便在摩洛哥这个热爱长跑的国度,一个10岁不到的男孩跑不了5000米并非一件丢脸的事情,但10岁的纳赛尔被大孩子们嘲笑之后,他每天放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跑鞋开始训练,直到超过嘲笑过他的人为止。

对崭露头角的纳赛尔来说,跆拳道这项运动充满了魅力,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种魅力来自哪里。“后来我意识到我非常喜欢这项运动,是因为具备很多规则和战略,让竞技的人相互尊重与保护对方,这是我喜欢跆拳道最重要的原因”。

这和中国武术里“不争”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与热爱跆拳道一样,纳赛尔是中国武术的狂热爱好者。

纳赛尔称,哥哥纳吉卜是第一个把中国武术和书法介绍并推广到摩洛哥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人,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在他的童年记忆里,自己跟着哥哥舞枪弄棒、切磋武艺的身影随处可见。

对武术的热爱在邂逅“李小龙”后变得更为狂热。哥哥源源不断地从国外带回李小龙的电影,小纳赛尔可以彻夜盯着录像机,无论看多少遍都不腻,由于看的电影是法语配音版,纳赛尔一度以为李小龙讲的是法语。他开始模仿李小龙,穿着中国武术的服装,大摇大摆走在街上,小伙伴们都叫他“中国人”、“李小龙”。

这种感觉让纳赛尔很自在,他更加痴迷中国文化。饭桌上,不用刀叉,只用筷子;平时里,勤练武术、书法。与此同时,他想尽办法找机会看中国文艺歌舞团来摩洛哥的每一次演出。

1993年,摩洛哥人纳赛尔获得世界青年跆拳道锦标赛64-68公斤级别冠军,那一年他16岁。两年之后,本应该顺理成章成为职业跆拳道运动员的纳赛尔作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只身前往中国。

1995年9月18日,怀揣着筹措的2000美元,18岁的纳赛尔乘上一架从拉巴特飞往北京的班机。

北体读书6年后 想去讲粤语的地方

在北京体育大学的6年时间一晃而过,纳赛尔面临着对未来生活的抉择。但这一次,纳赛尔又作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他既没有去当医生也没当外交官,他选择到遥远的南方——广州去闯荡。

3天之后,纳赛尔的航班辗转埃及、巴基斯坦多地后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的中摩跆拳道交换生,纳赛尔原本以为此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儿时愿望的惊鸿一瞥,没想到一待就是20年。

最初的感觉是失望的。“我原以为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国家,就跟我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样,到了北京才发现她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幸而这种遗憾在随后的武汉之行里得到了补偿。不久后纳赛尔到武汉打比赛,“看到城市的周围很多山,有很多庙,城市的建筑也很古老,那才是我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纳赛尔说。

异乡生活远非回忆时的诗情画意,最难适应的还是饮食和语言。吃惯了咖啡面包西餐的纳赛尔因为不喜欢吃中餐,只能硬着头皮吃了半年的方便面。同时,不会说中文也成为纳赛尔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但习惯“以刚克刚”的纳赛尔却注定不会认输。一年之后,周边外国同学纷纷放弃了汉语学习,纳赛尔却能认识大部分汉字了。

日子虽然艰难,但困难之外更多的是快乐,“我在北体度过了最美好的6年时光”。在学校,纳赛尔既是一名运动医学系的学生,又是跆拳道的教练,更是功夫协会的狂热分子;课余时,纳赛尔为了赚取生活费,常常到一些需要“八国联军”的影视剧组充当临时演员。

6年时间一晃而过,纳赛尔面临着对未来生活的抉择,两条道路顺理成章地出现在眼前:可以选择在毕业后顺着专业进医院当一名运动医学的医生,也可选择去摩洛哥驻北京大使馆当外交官。

又一次,纳赛尔又作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他既没有当医生也没当公务员,他选择去了遥远的南方,他想去广州闯一闯。

纳赛尔为他的南方之行找了个“任性”的理由,“我喜欢粤语,我爱看成龙的电影,我爱听谭咏麟的歌,我要去讲粤语的地方。”他最喜欢的粤语歌曲《爱在深秋》里唱着,“抬头抹去旧事,不必有我,不必有你”。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骨子里的冒险精神让他按捺不住他渴望上路的心,他要到这个国家正发生着巨大变革、最有活力的前沿地带去看一看,这个地方在广东。

南下创业 先开工厂再搞教育

“为什么那些名牌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但他们的实践技能几乎为零!”经营一家海外商品包装工厂的他又开始“不务正业”——教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后来,他作了人生中第3个让人意外的决定——重返校园再做学生。

新世纪之初,大批中国学生渴望踏出国门留学海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了大批留学服务机构。初到广州,纳赛尔加入其中一所,帮助出国求学的学生做咨询与培训的工作。

工作时间愈长,纳赛尔发现一个困惑:“自己接触的中国学生明明专业素养很高,为什么却在职业规划、礼仪等社会软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天性热衷教育的他开始注意这个问题。

2004年,纳赛尔开启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经历,与朋友在深圳合伙开了一家海外商品包装工厂。工厂前景看好,利润丰厚,但他却又开始“不务正业”——在招用多名应届毕业生后,他的困惑愈发明显:“为什么那些名牌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但他们的实践技能几乎为零!”

他开始频繁地穿梭于广州、深圳两地之间,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企业培训,跟很多应届毕业生交谈,既为了帮助刚毕业的学生更快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也为了研究这个久久盘踞脑海的“职业教育”之困。

纳赛尔认为,中国的学生习惯了家庭和老师的“保护”,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和企业的岗前培训之间留出一块空白地带——没有人教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自己的包装工厂还在赚钱,但他愈发“嫌弃”——“这个项目没有创新,不需要研发,一点不‘折腾’。”他慢慢相信,教育才是他魂牵梦萦的领域。

这个想法在他遇到他日后的搭档王永葆之后更为坚定。

2009年5月,纳赛尔在广州参加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培训会,见到了正在进行培训讲座的王永葆。纳赛尔觉得王永葆的理念和自己不谋而合,他约了王永葆彻夜长谈,讨论了为职场新人开发提升工作能力课程的构想。

两人一拍即合,纳赛尔和王永葆一起组建了职越100团队,两人规划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就业教育资料,联合高校老师、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研发最接近中国职场需求的就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教材。

教育梦想被彻底激活,纳赛尔再也按捺不住,为了更好地成为一名老师,也为了了解“90后”的想法,他作了人生中第3个让人意外的决定——重返校园再做学生。

指导就业实践 收获尊重与信赖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帮助学生的过程当中,收获了很多的尊重与信赖,我们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2010年始,纳赛尔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插班重读本科,随后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在中山大学担任特聘教师。

他的创业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团队在广东省内各大高校做职业培训,反馈良好,受到了不少学校的积极邀请。但纳赛尔逐渐发现,一场一场的讲座能够影响的群体实在有限,他想到了互联网这个浩瀚的海洋。

“90后、0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长篇大论他们是不买账的。我们的理念是用娱乐、好玩的方式开发课程,包括动画、微电影等,目的是把就业、创业这一套复杂的实践和理论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

纳赛尔这样解释他投身教育的动机:“过去十年中国的变化是非常大的,老百姓的观念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不可能不去创业,我是一个天生的创业家。对我而言,创业的快感来源并不是银行账号后面多几个零,看到传播的知识被学生接受、看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种感觉非常棒。”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帮助学生的过程当中,收获了很多的尊重与信赖,我们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不久之后,纳赛尔团队开发的第一批职业教育课程即将上线,面对成千上万学生的“检阅”。

纳赛尔不仅将自己视为一名教育者,他更希望自己能做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首先是从做好中国与摩洛哥交流的桥梁开始。去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摩经济论坛上,摩洛哥政府将“职越100”作为两国年轻人联合创业的指定创业就业指导机构,越来越多的摩洛哥人将通过纳赛尔认识中国市场。

纳赛尔渴望成为一座有力的“桥梁”,因为他渴望帮助自己的国家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能带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创业,纳赛尔身上都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使命感。

也许这和他的名字有关。1976年,纳赛尔出生在摩洛哥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对阿拉伯领导人纳赛尔十分崇敬,因此给自己的小儿子取名“纳赛尔”。这个名字寄托着他父亲的某种纪念和希冀。

对话

“在摩洛哥他们叫我‘中国人’”

南方日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中国的?

纳赛尔:6岁时,有一次上地理课,老师讲了一幅图,图中有一座塔和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老师说中国正在崛起,当时是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后来很喜欢看李小龙的电影,经常和父亲租录像带看,一看就好几遍。

再后来,我从十六七岁开始学中文,那时经常会有中国的文艺团到摩洛哥演出。我都会想办法弄到票去看。我自己也开始搭配一些中国的衣服,我的朋友看到就知道我是一个中国迷,他们都叫我“中国人”。我想象着中国是一个很古老、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都是我来中国的原因。

南方日报:后来为什么又从北京到了广州?

纳赛尔:我在北京度过了最美好的6年,但我觉得中国还很大,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走。因为听了粤语歌,比如谭咏麟的、王菲的和邓丽君的等等,还有看到成龙的电影,当时我对粤语特别感兴趣,被这种文化深深吸引。

当时摩洛哥在北京的大使馆已经给我一份工作了,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我不愿意一直待在一个地方,这不是我的性格,我是一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对那种四处巡游的生活很向往。

南方日报:你第一次创业收入可观,但为什么又决定回到学校?

纳赛尔:2004年到2009年我创业开了一家海外产品包装工厂。虽然很挣钱,但一直不满意这个项目,因为没有创新,没有研发,不够“折腾”。

我在创业时一直觉得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很迷茫,缺少“软”技能,并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好准备,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和企业的岗前培训之间留出一块空白地带。我组建了一个创业团队想填补这个空白,研发最接近中国职场需求的就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教材。

要做教育就必须重新了解现在的学生是怎么样思考的,因此2010年我回到中山大学重读本科,然后再读硕士和博士。

南方日报:为什么来中国创业,不在摩洛哥呢?

纳赛尔:摩洛哥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创业的机会很多。但我希望自己是一座桥梁的作用,成为中国与摩洛哥交流的桥梁。这座桥梁可以以中国的崛起带动摩洛哥的发展,也把摩洛哥很多的东西带进中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能带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更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

记者手记

“任性”行走,以刚克刚

一个稀松平常的午后,在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礼堂里却人头攒动,一大帮学生簇拥着刚刚给他们演讲创业规划的纳赛尔,渴望得到一个签名或合影。

这种场景在纳赛尔看来既熟悉又感动,这样的演讲自己已经做过不下百次,学生的热情让他感受到了信任和渴望。

还未坐下,纳赛尔便用流利的中文连声说“抱歉”,他的相貌很符合人们对一个前跆拳道世界冠军的想象——接近190厘米的身高,四肢发达孔武有力。

1995年纳赛尔怀揣打工挣得的2000美元只身来到中国,一晃已经20年过去,此间他走南闯北,一次次追寻自己的内心,“任性”行走,每一次选择都让身边的人大跌眼镜——

身为青年跆拳道世界冠军却没有选择成为职业运动员,而是选择留学中国,仅仅是因为痴迷于李小龙、中国功夫和为了寻找心目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运动医学专业毕业后不当医生也不进大使馆而是前往广东,仅仅是因为受到了粤语的蛊惑、被南方的活力感召。

并且,在初次创业小有所成之时,突然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到高校里重当一名学生,只为追求自己魂牵梦萦的教育之梦。

2014年,纳赛尔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在广东各大高校进行就业培训的公益讲座,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正热火朝天地研发,其目的是把就业、创业这一套复杂的实践和理论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中国学生。

纳赛尔性格里有一种以刚克刚的气质——总是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痛下“杀手”,这一招,不知是不是从他的偶像李小龙那里学会的。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