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致力打通化工园区产学研经脉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1-23第HC02版 作者:王彪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1-26 阅读量:

“找老公不要找我这样的,累。”从2010年2月到现在,纪红兵每周在广州海珠区和惠州大亚湾之间穿梭,汽车行驶总路程已超过30万公里。

除了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他还身兼数职: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大亚湾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以及数个化工产业相关投资公司的顾问。看似庞杂,但他心里很清楚想要做什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化,如何打通这三者之间的脉络,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梦想。

■ 人才档案

纪红兵,男,1970年9月生,绿色化学化工研究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曾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石油和化工园区优秀管理者”称号(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3年和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第二完成人)等多项重要奖项。

与惠州结缘

从临时挂职到深耕园区

2009年,纪红兵从华南理工大学来到中山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要发展工科,化工方面一共只有13位老师,师资力量不足。惠州也由于2008年中海炼油项目的上马,急需科研人才。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是中山大学利用自身科研推进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惠州研究院是中山大学在地方上设立的第8个研究机构,目前全国类似机构共有10个。

纪红兵踏入中山大学时,便与惠州接触,商讨如何在惠州建设研究院。不过,与最开始想法有些不同的是在惠州的时间。2010年的时候,当时的说法是挂职一年,负责园区建设。一年结束后,只完成平整土地。于是,纪红兵答应再做一年。转眼一年又到,办公楼落成,工作人员却尚未入驻,在大亚湾管理部门的挽留下,答应再做一年。

让纪红兵都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自己的心态已经变了。不断有新的人员加入,新的项目启动,他看到了单纯科研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他决定,留在惠州,不走了。

这个决定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2012年,纪红兵在中山大学兼任地方服务与产学研合作处处长,由此带来的是难以避免的行政性事务增多,兼顾广州与惠州,学校与研究院更加困难。为此,在2014年,由于实在分身乏术,也为了自己带领下的在惠州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尽早拿出成果,他向学校请辞,“当时很多同事不理解,觉得我有着好好的官不做很奇怪。”

作为地方的惠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前面三年的硬件投入,包括场地、硬件设备,投入将近1500万元,研究院成立后,开始了“反哺”当地经济:合作培养研究生,参与园区产业的把关,为园区内其他产业做第三方检测。

建立目标

将大亚湾石化区打造成化工产业技术汇聚地

2014年11月26日,纪红兵参加惠州市“人才双高计划”成果发布会,一手举着获颁的水晶纪念杯,出了会场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州乘坐飞机去福州,参加一个石化专业研讨会。

除了奔波广惠两地之外,国内各地飞行也早已属于常态。纪红兵的目标很清楚,他的梦想是将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做成全国化工的产业技术汇聚地,帮助化工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为此,研究院在绿色精细化工方面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签署了技术二次开发的协议。对于惠州来说,他希望用石化产业带动电子、制鞋、建筑和旅游行业。为此,惠州研究院围绕石化、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设定了8个研究方向。

一个具体的实例是,研究院利用天然香料研发了精油和手工皂等产品,今年6月开始,将在惠州市区部分商场开设专柜,在巽寮湾等旅游点附近开设专卖店。据了解,该类产品已经研发四五年,试用两年,已进行小批量生产,目前正在采购生产设备。原料目前准备以东南亚进口为主,长期希望可以带动惠州本地的原料种植。

事实上,这只是预计将于2015年5月投产的产业化基地的产品之一。1000平方米的基地,除了年产40吨的精油和手工皂,还将包括三条生产线:年产200吨特种润滑脂;用于家用电器内部减少摩擦,年产500吨的车库地面增强剂;以及年产100吨,用于农业生产的表面活性剂。

打通产研路径的道路知易行难。就目前而言,纪红兵最关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何时发布实施。据不久前新华社消息,2014年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处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业在科研方向选择、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

不过,纪红兵在更多时候是个行动派。日前,协调数月的广东省石油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惠州研究院作为发起人,将提升惠州石化产业在全省地位,对于申请省级科研经费也有帮助。” 纪红兵自豪地说。

激发斗志

不要编制要机制 要处在创业状态

纪红兵并不一个人在战斗,2010年带着曾晖、周贤太,后来杨祖加入,到现在,研究院的队伍日益壮大。

在记者采访的当日上午,研究院正在讨论人才计划。纪红兵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的队伍发展可谓迅猛:四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二三人发展到目前全院包括全职、兼职、在读研究生等共有80人,按照目前发展,今年内很可能超过100人,“咱们是自收自支,因此也得考虑到成本问题,所以要控制在100人以内。”他准备今年再招23人,保证团队平稳发展,后续人才将引入科技孵化器。

人才汇聚的现状,来源于研究院很早开始的人才布局。2012年,研究院确定为中山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2013年开始招生,当年招收6人,2014年就达到15人。

“我们不要编制,那会养懒人,要让机制激发斗志。苛刻的要求才能形成压力,有压力才能逼出成果,同样道理,钱多不一定是好事。” 纪红兵希望研究院一直处在创业的状态。2013年底,研究院制定了从2014年到2019年的5年规划,希望通过5年努力形成飞跃,孵化器现在有四五家企业入驻,纪红兵希望到时候增加到十多家,

对于现有人员,纪红兵并不满意,他需要的更多是类似于自己的复合型人才。这里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文科生进行化工专业培养,化工专业的进行管理能力培育,在职工程硕士则注重化工园区管理。此外,研究院还与企业成立了6个研究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2015年,研究院还将成立科普办公室,并组织惠州中学生夏令营。“希望更多人认识这个专业,科普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参与的工作。”纪红兵如此解释,他为何特别留心这些似乎与科研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此外,从国际油价走势,到生产成本计算、石化产业升级、世界碳排放交易等等都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具体工作项目之外,是他将大亚湾产业园区打造成化工园区“黄埔军校”强烈愿望。“作为优秀的产业园区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要科学规划,产业有序布局,专业管理,安全设施要跟着产业建设走。这一套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纪红兵透露,目前正在尝试,通过智能终端让园区内人才得到更高效利用。

■ 人才说人才

先“公益”再经营 实现科研与产业双赢

南方日报:为何会留在惠州研究院,想法上是如何转变的?

纪红兵:如果留在中山大学的象牙塔里,我每年至少可以拿到100万元科研经费,但是来到惠州之后,发现地方上对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特别的期望,这一点打动了我。

南方日报:工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纪红兵:科研与经济两张皮,这是从学校到研究院感受最深的。在学校里比拼论文,我肯定有劣势,其他人更加重视论文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的数量。但就围绕为经济服务做科研来说,这里(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将是我的重要基地。

南方日报: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研究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纪红兵:通过惠州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了解企业需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总的来说,要先做对各方均有利的“公益”事业,再做有回报的,才能长久。

南方日报:你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怎样的?

纪红兵:长远看,我有两个角色:专家,提供专业咨询;设计者,通过建立股权收入等机制激励各方面人才汇聚。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