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国韬(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竹马补说——兼论竹马戏与白字戏》作者)
竹马戏是形成于福建,并流行于广东、福建地区,且以竹马表演作为演出核心的地方小戏剧种,其远源是东汉时期的儿童竹马游戏。
如果综合南宋杭州的“竹马舞队”、元末明初闽南移民进入广东、明代宣德年间出现正字戏钞本《刘希必金钗记》等情况考虑,竹马戏最初在福建漳州一带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元朝后期,距今650年左右;而竹马戏传入广东的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初,距今600年左右;受竹马戏影响而形成的广东白字戏,其出现时间大约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距今580年左右。以上三个时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由此可见竹马戏历史之悠久。
除了历史悠久之外,由于竹马戏的生存空间一直比较封闭,而且有严格的传承方式,所以数百年来保存比较完好,一些古老的戏剧演出形态赖以得见。比如元刊杂剧中有蹅马儿、躧马儿的表演提示,实际上是演员套着竹制的假马在场上表演,这种情况在竹马戏之中仍然存在,而绝大多数的传统戏曲早就用一根抽象的马鞭取而代之了。因此,竹马戏有着许多其他剧种无法取代的戏剧史研究价值,有人称之为“戏剧活化石”,亦不为过。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1/10/content_62777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