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信息时报】不当诗人的作家不是好物理学家

稿件来源:信息时报2015-01-15第C14版 作者:信息时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1-15 阅读量:

主讲人: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跨界,其实说起来我大概有40多年的时间一点儿界都没有跨。

1982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去了中国科技大学,那里有个天体物理中心,我在天体物理中心学习了理论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同时开始学习和研究万有引力理论,之后我的研究越来越偏向理论物理学。我做的研究,基本上是非常理论的,就是问我们的世界最基本的物理学规律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我去了趟欧洲,1987年再出国去美国,直到1997年才回来,现在是彻底回国了。2000年左右,我决定把大部分经历投入到研究宇宙学上面。2003年4月份,非典来袭,我不敢出门,就把研究生叫到家里来,正式开始宇宙学研究。就在2003年5月份,我跟我的一位学生写出第一篇纯粹的宇宙学文章。到了2004年,我写了一篇关于“暗能量”(Dark Energy)的文章。这篇论文已经被引用了800多次,是我的所有论文里面引用最高的。我在文章里讲,我认为这个暗能量的来源与宇宙全息有关。我们的宇宙本身是全息的,你以为它是三维的,它实际上是两维的。当然我们人本身也是三维的,所以我们感觉不到这个世界是两维的,因为我们人也是全息的。我今天不跟大家细说这个全息的原理和来源是什么,我只是告诉大家有一种原理,而且我相信是对,就是这个宇宙本身是两维的,但是它呈现出来的感受让我们感觉到是三维的。从2004年开始,我大部分时间在做这个全息暗能量模型,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一会儿想一个新点子。比如说,去年年底我来参加广州图书馆举办的“2015广州新年诗会”之前,我又想到一个点子,带着学生来做,又可以写差不多十篇论文。我每个阶段总爱想一些“艘主意”,让学生忙一阵子,但是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也很高兴。

回到“跨界的”的话题。

中国的互联网是在90年代末兴起的,我从美国回来后开始经常上网,2000年就开始在“天涯”等地方潜水,后来在国外的一个华人论坛上开始灌水,灌着灌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样就把我引向写作的道路,我开始写文章,写科普,现在甚至写非科普的专栏。比如说,我现在就有在《南都周刊》开设专栏,也出版了两本科普著作。当然,我做这些的时候没有想到是在优化自己的人生,整个过程是非常偶然的,我也不知道这些会让我有这么大的变化。

年轻的时候我曾立志要成为爱恩斯坦,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不切实际,就像一个刚刚进入体校学踢球的小孩想要成为大罗,成为小罗,或者是成为梅西一样,如果你不想成为他们,那踢球还踢个什么劲儿啊?但是你越踢越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你想进入皇马进入曼联,首先你得踢进恒大吧!所以到了26岁我就知道我成为不了爱恩斯坦了,因为26岁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这一年他发现了相对论,发现了光量子,发现了布朗运动的理论。我到26岁时虽然写了几篇论文,但是我什么也没有发现,就说算了,我不能成为爱因斯坦了。所以40岁之后,我心中的英雄变成了卡尔·萨根和戴蒙德,两位科学界的跨界英雄。

说卡尔萨根也许不是所有人都熟悉,但是如果说《超时空接触》可能更多人会知道。这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对科普的贡献非常大,曾影响了一代人。戴蒙德也非常了不起,他发表了很多著名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还有一本对环保影响非常大的书叫做《大崩坏——人类社会的明天》,作为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他还写出了这种非常好的、完全超出他专业范围以外的著作。这些著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普书,而是他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用科普的方式写出来,里面有新观点,而不仅仅是复述别人的老观点。

这个才是我的跨界梦想!我希望像这两位科学家一样作出一些跨界的贡献,而不是仅仅跨界而已。比如说,我可以写一些大众可以阅读的书,但是我希望这个书里面有一些新的观点,改变大众的认识,同时要改变专家的认识,这两位在他们的生平里面都做到了这点。坦率地说,我没有做到卡尔·萨根和戴蒙德的万分之一,我到现在还没有写出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我系统的、独特的观点。但是我希望将来我有时间做这件事情,也许等我从中山大学的位置上退休以后再做,因为现在还没有时间。

但是他们跟我还不一样,他们不写诗,我还写诗,这个是我觉得比较骄傲的地方。 写诗也是我的梦想,我觉得作为一个诗人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写诗是关于个体,关于我自己的生活,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人是为了活着而工作,当你写诗的时候才是你最接近自己内心的时候。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是我在2014年年末参加完广州图书馆举办的“2015广州新年诗会”的第二天写的。

在一年最后一天我选择感谢

我喜欢特立独行,同时,

我遵从约定俗成。

这一天,阳光作美,

空气的透明度也作美,

我选择忽略某个爱帕指数,我选择

将美好具象成眼中的事物。

你们,今年和我发生关联的人们,

一笔一划,在我心里形成两个汉字,谢谢。

你们,不是厉害天枰上的砝码。但愿我也不是。

也许我也是你们某个善意词汇的一划,

尽管万事并不总是如意。

十二月关上经验的门,

我选择谢谢。一月即将开启,

我选择谢谢。我们做了很多人间之事,

既不十分愚蠢,也不聪颖。

我们只是行于所当行,因此,

我选择谢谢。

经验,当我们深入智慧,我们看到

它们严阵以待。

我们就是,排列整齐的天象,

在那个至高的锁眼中。

请收拾好,亲爱的人,

请收拾好。

02014.12.31 写于滨江东路星巴克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5-01-15/207476.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