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4年珠海市经济健康快速增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完成222.8亿元,同比增长22.8%,与五年前相比翻了一番,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名列珠三角前茅。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珠海如何主动适新常态,努力构建财税工作新格局,积极有为地做好2015年财税工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来说意义重大。
一般而言,政府财政政策有两个层面,一是财政支出政策,二是财政收入政策。
首先来看财政支出政策,其也分可为两个层面: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建设相关的财政支出。事实上,为社区居民提供高素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地方政府的最重要责任,故珠海市政府要求财税部门在创建幸福村居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是应有之义。当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国地方政府还负有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责任,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才得以增长,地方政府才能获得足够的财力来保障民生支出;而地方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的集聚和科技的进步,珠海市确立了要打造“三高一特”的现代产业体系,反映了当地政府充分意识到现代产业的集聚对于珠海经济的重要性。
当然,在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比较高的时候,企业和投资者自然会把钱投在盈利前景较好的产业,但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科技研发所带来的利润难以马上兑现,故市场难以即时引导资金流向现代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此时就需要政府扮演引导的角色,不仅需要向投资者解释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项目的特征和相关信息,还需要通过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来鼓励民营企业进行高新科技研发活动,也借此吸引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在内的市场资金流向这些产业。
按照2014年珠海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222.8亿元计算,财政实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珠海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既不可缺少,也不能规模太大,故需要在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式上进行创新。比较现实的选择之一是由市政府出面成立若干个现代产业的投资引导基金,例如环保节能投资基金、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高端电子信息投资基金等,并由市财政出资1亿元,作为各个基金的启动资金,再由各个基金的主要发起人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尽可能吸引更多的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民间资金进入投资基金之中。而最理想的状况是,每个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市财政出资的1亿“变成”10亿,即实现财政引导社会投资放大10倍的功效。当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成功的关键是要把相关的行业、项目信息与商业运作、金融投资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并用投资人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到市场中去。
另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创新公私营合作即PPP的模式。例如,如果珠海市要建设一家医院,而市政府又决定委托一家合资格的医院管理机构进行运营,时间长达20年,则可以完全委托这家管理机构也承担医院的建设工作,让该机构在完全符合政府对于医院规划的前提下向银行提出融资贷款要求,而政府则从旁提供协助,在医院建成并通过政府验收后正式交由同一家机构进行运营。当然,这家机构的收益以及其还本付息的来源是其运营医院的收益,政府一方面需要对医院的收费水平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医院有钱可赚,也是一项挑战。
可见,创新珠海市的投融资运作机制,让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以充分利用社会民间资金,是珠海创新财政支出方式的重大举措。
至于财政收入政策,一方面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政府一直强调的为中小微企业减税减负的政策,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税收征管方式的转变来重新建立新型互信的官民关系。2015年新预算法正式生效后,国家将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不再追求一个财政年度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是有一个为期三年的中期财政平衡的区间,如此一来,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包括珠海在内的地方政府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的条件下为了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而向企业收“过头税”。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在珠海市财政收入基数难以迅速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需要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厉行节约,花小钱办大事,另一方面也需要借此机会重新定位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央深化财税改革的总体方案的要求,我国将在2020年前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要让纳税人清清楚楚交税,政府明明白白收税,如此一来,纳税人才有意识对政府的钱袋子加强监督,而在公众的监督下,伴随财政透明度的不断提高,政府施政才会改善,老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将会与日俱增,良好的官民关系才得以建立。
笔者认为,珠海完全有条件对于老百姓非常关注、且对珠海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的一些税种的征管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例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珠海可以利用横琴作为国家新区,也是广东自贸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对于珠海的部分不适合征收增值税的行业,尤其是传统服务行业从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消费税,使得“营改增”和“营改消”可以同时进行。还有,对于个人所得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综合征收的试点,也可以进行先行先试。此外,珠海作为宜居城市,也可以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的制度安排及其对珠海经济社会的影响。
总之,2015年应该是珠海市政府财政政策得以大展拳脚的一年。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1/08/content_7388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