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138所高等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参与完成单位,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180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54项的70.9%。
今年高校无疑是此次表彰大会的最大赢家,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6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6项的58.7%;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54项的70.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1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154项的74.7%。
记者统计发现,广东共有7所高校参与的12个项目获奖。其中,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山大学刘奕志教授团队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研究团队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广东高校获奖项目名单
A.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共26项)
中山大学 1项
B.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38项)
华南理工大学 1项
深圳大学 1项
C.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共103项)
广东高校参与项目 9项
(包括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6所高校)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1/10/content_628085.htm?div=-1
中大郑利民庄诗美教授团队的研究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面对癌细胞,免疫细胞也会“学坏”
羊城晚报讯 人体内不同部位的癌症会有差异,这是肿瘤学界所公认的,而同一个肿瘤内部也分很多不同区域,中山大学郑利民、庄诗美教授团队正是凭借对肝部肿瘤组织不同区域免疫微环境的形成与塑造机制的研究,发现在肿瘤边缘,本应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人体免疫细胞竟会“学坏”,从而有助于肿瘤生长。其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正如南橘北枳一样,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郑利民教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始了对其研究成果的介绍,“肿瘤是种子——癌细胞,在适宜的土壤——人体组织微环境中生长的结果,组织微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癌细胞的特性和疾病进展,这是被肿瘤学界所公认的。”
在以往关于组织微环境的研究中,肿瘤通常被作为一个整体,“其实,肿瘤内部也是有很多不同区域的,并不完全就是一个整体。”人体内的肿瘤通常可分为癌巢、侵袭边缘和癌旁间质等多个区域,各自具有独特的组成和功能。
在癌旁间质和侵袭边缘,有大量免疫细胞,它们以往一般都被认为是宿主对抗肿瘤的防御机制。“但我们发现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免疫细胞虽然很有用,但它们也会被肿瘤组织所利用,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重塑来帮助疾病进展。”
郑利民教授表示,他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发现是何种机制导致免疫细胞“变坏”,以及发现如何逆转免疫细胞“变坏”的进程。”
另据郑利民教授介绍,他的团队正在研究一种试剂,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癌患者是否属于高危复发的类型,从而决定是否建议患者做进一步的强化治疗。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该试剂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要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1/10/content_6280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