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光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
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珠三角区域经济正重构发展新格局。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南认为,“优化”意味着考衡优先点不再是“增长”速度本身。“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他提三个方面要注意的问题:第一,结构优化,第二,生产效率提升,第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兼顾。他强调,要结合绩效考核指挥棒的转变,进一步推动珠三角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从政策洼地向环境高地转变,重筑区域新竞争力。
1优化发展:绩效指挥棒须转变
南方日报:“新常态”下,深化改革、优化发展是新时期引领珠三角前行的“八字方针”,这意味着珠三角将加大力气推动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从“腾笼换鸟”转向“凤凰涅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突破哪些关键问题?
张光南:“新常态”下,关于中国经济运行,我提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结构优化的问题;第二,生产效率提升的问题;第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兼顾的问题,这都是未来的重点。
“优化”发展意味着,考衡优先点不再是“增长”速度本身,也就是说,允许放缓一点速度,以换取更优的发展质量。然而,上述三大方面,如果没有绩效考核的改革配合推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绩效考核就是政府行为、方针、政策制订的指挥棒。
优化需从考核绩效指挥棒的转变作导向,包括部门、领导的指标设计都要有全新的改变,评判指标应该首先有所调整。考核是根据产业结构还是GDP展开,考核工业总值的增长还是工业的效率?生产效率增长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如何平衡去考虑?以工业效率来说,同样生产1000万元产值,牺牲的环境质量可能大不一样。
南方日报:珠三角要向着以生产效率和创新驱动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去迈进。在你看来,珠三角要切换新的动力机制,最迫切需要优化的方面是什么?
张光南:我们要站在更全局的角度看待“优化”词语的内涵。它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优化,还有社会发展的优化、管理体制的优化,不仅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包括政府管理本身的优化。
珠三角接下来更需要在社会管理与政策体制上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我看来,珠三角应该承担这样一个角色。因为,珠三角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有顺畅对应港澳学习的优势,人文环境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理念,更容易接轨国际市场进行新探索,珠三角应该有责任去迈好这一步,为中国深化改革做出探索。这也是珠三角重筑新的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将珠三角的发展比作一部电影的话,上半集是改革开放,下半集应该是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我认为,这样的转换节拍上慢了一些。如果早一点,这对国家也好、广东也好,都是好事,因为这样的试验成本是较低的。
南方日报:区域竞争力是指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是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广东提出从“政策洼地”向“环境高地”转变,你提到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其它区域有无值得珠三角的借鉴的做法?
张光南: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在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上,反而走在前面,一些长三角城市由于与台湾、新加坡共建园区的缘故,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主动积极融合,政府主动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打造区域软环境竞争力,成效较好。
最近,为加强区域之间的经贸合作,江苏省出台《江苏省保护和促进香港澳门同胞投资条例》,在全国首次针对港澳地区同胞的投资、居住等行为进行地方性立法。这部《条例》重大意义,一方面在于投资环境的透明化和平等化,另一方面则是与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理念的紧密结合。江苏这次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护和促进港澳同胞投资,不仅效力更高,而且更容易让投资者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在提升投资的法制环境和服务水平方面,江苏的探索值得珠三角借鉴和学习。
2结构调整:城市要依资源禀赋去发展
南方日报:就广东来看,2014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进入“九年大跨越”阶段的关键之年。我们关注到,从产业结构来看,珠三角城市有重型工业化的趋势,像今年给珠江西岸城市提出先进装备业产业带的发展思路,如何看待这样一些发展新趋势?
张光南: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主动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的契机,将轻工业发展起来,香港拥有大港口,物流、金融业发达,珠三角与香港实现产业协同分工,借力香港这一对外通道,将轻工业产品输向全球,奠定珠三角制造工厂的地位,这是珠三角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这样一种发展选择。
如今,珠江西岸提出发展先进装备产业,我们需要研究装备业在区域内发展的资源优势。
首先是成本的导向,装备业在这一区域内发展成本有无竞争力,包括劳动力成本、技术成本、资金成本等是否有优势。其次是市场导向,这个区域的工业发展,是不是近几年对装备业的需求旺盛,需求的方向在哪里?而现有的基础又是怎样?
若将装备业的发展视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定要对原有的资源通盘考虑,并把各种优势资源结合起来。比如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可以在这里面发挥什么样的作为,在技术、资金上能否与装备业有所结合。政府制订政策导向时,一定要多做研究,可以引入第三方的机构做好研究咨询工作。
南方日报:我们调研发现,珠三角城市之间在产业重构同质化发展上较为明显,在产业调整的同时,如何更好实现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张光南:我们在为珠三角城市做决策咨询时,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几乎每个城市都提出要做物流中心。在这样的产业布局上,肯定是需要跳出市的层面,由省里去协调统筹,最终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每个城市承担的任务会有所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需要依梯队推进。比如说广佛肇一体化,应当成整个经济体系去协同规划,还比如佛山与广州城市边界已淡化。
另外,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决策,城市的比较优势在哪里,要加强研究,除了研究自己本地的,还要研究周边的地方,是选择定位为中心来发展,还是退而求其次,定位更精准更聚焦的副中心来发展,总之,要确定与自己的优势相符的产业定位。
3公共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新
南方日报:实体经济的强大,创新驱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珠三角,在创新产业带的建设方面需要有哪些方面突破?
张光南:珠三角企业的特点是比较分散的中小企业居多。日本、韩国、台湾,同样是以小企业为主,有些企业就专注做手机中一个部件,甘当隐形冠军,其实价值链是很高的。中小企业为何没有创新,或者说创新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创新前期的研究需要很大的投入,可能小微科技型企业注册资金才10多万元,要怎么去购买500多万元的创新设备?而这设备可能一年仅用上一次。这里面政府就可以有所作为了。提供一个平台,配备好设备,就租赁给大量有需要的企业。比如,香港科技园就设立专门的实验室,以便宜的租金出租给中小企业专门做各种实验。
珠三角各城市近年都加大了技改投入,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扶持资金,建议政府要加强研究,调研区域内聚集了什么类型的企业,企业的共性需求在哪里,更多投入建设公共的检测、研发的平台,而非直接用资金扶持企业。
南方日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成本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未来二三年内,珠三角可能有一批中小企业逐渐被淘汰,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上,你有何建议?
张光南:在我看来,优化发展既意味着速度上可以适度放缓,也意味着内涵上需要更丰富。
有些产业,可以结合珠三角的特色优势去发展。像在台湾,就有非常多特色小企业,它们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重新创造了产值。像台湾高梁酒,重新建设了创意园区,除了做好酒业,旅游产值也有了,社会影响、文化推广也做起来了,实现了多赢。
日本北海道小樽,将运河沿岸砖石结构的旧仓库,改成了玻璃工艺品商店、茶馆、餐厅和大型商铺,发展成特色旅游产业。珠三角也并非处处都要搞成大工业园区,有些区域,具备岭南水乡的特色,好好利用、重新盘活,同样可以优化结构,提升社会发展效率,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2/31/content_7385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