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12月21日早上,天刚蒙蒙亮,龙门县人民医院大门外已有不少人在排队——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他们得知当日上午将有一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大型义诊活动。
作为软硬条件均亟待改善的县级医院,龙门县人民医院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数年帮扶下,部分科室的专业水准已有显著提高,但囿于硬件设施的简陋和诊疗平台的局限,离实现2020年80%看病不出县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义诊的另一面:提升科室专业化水平
51岁的苏小平和老婆8时到医院,等到11时许才看上。这并非因为大医院的医生有所懈怠,而是排队看病的人实在太多。苏小平夫妻的毛病相同——肩椎疼痛,使不上力气。他属于复发,至今有半年时间,之前觉得到广州等地看病太过麻烦,就一直“耗”着。老婆的情况更为严重,一宿一宿痛得睡不着。听说有大医院的医生来这义诊,就和亲戚们开着小车,从20多公里外的龙江镇赶过来。
刘辉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的主治医师,半天下来看了70名病人。他告诉记者,最大的感受有三个:一是病种相对集中,颈椎、腰椎退行性疾病占了50多例;二是病情早发,很多求诊患者,50多岁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他推测与当地群众生活较为艰苦,不少人年纪较大还在从事重体力活有关;三是身体保养和疾病预防意识薄弱。他举例说,一名52岁的何女士第3、4节腰椎椎体向前滑脱并压迫神经,症状严重,需要手术治疗,何女士原本认为只是劳累过度导致的“小问题”,对手术一时无法接受。
在龙门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的何伟玲,同时也是本次义诊的组织者,他向记者表示,此次义诊可谓“蓄谋已久”,3个月前刚到任便有此计划。按照设想,义诊不仅仅是便民,更是手把手带着县医院医生提升诊疗水平的途径之一。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武军介绍,中山一院作为华南地区龙头医院,拥有28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与龙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专题讲座、查房带教、健康咨询、健康检查、赠送书籍和现场义诊等多种形式,可以从多方面满足百姓需求,同时传授临床经验,全面提高龙门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业务的素质和执业能力。
帮扶的另一面:基层医院发展的可能途径
记者在龙门县人民医院里外走了两圈,老旧的医疗设施,搭设的病房科室,改建的“走廊”病区,令人揪心。
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的门诊楼是之前的办公楼改造的,特点是走廊宽敞,病房相对狭小,于是走廊不得不担负起部分病房的功能。在四楼的内科二区,很多中风、高血压病人在走廊输液。重症病房与普通病房几乎没有差别,“只是位置靠得离护士站近一点,方便照看”,即使如此,由于床位不足,还有一名老阿婆在病房外,插着氧气管斜躺着;位于门诊楼五楼的手术室是由原来的院长办公室改建的,不大的区域分为6间手术室;即使是被列为全国示范点的血透中心是在楼顶上加盖的;急诊室外面的遮雨棚也是刚完工,在此之前,每逢下雨,送到医院的急重症病人首先要避免的是被雨水淋到。此外,待遇差、平台小,留住人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据医院工作人员反映,该院五官科此前有两名专业医师,但其中一名不久前已经跳槽到广州某医院。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这看似简陋的环境下,一些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涂响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与何伟玲类似,此前曾在此挂职一年。在他挂职期间,除了将血透中心建设成为全国示范点,更重要的是为部分科室提供技术支持。凭借其本身在专业上的造诣,一年之内,原本大医院才能开展的运用腔镜技术的结石输尿管手术、显微男科手术等开始在龙门县人民医院陆续开展,其中包括惠州首例显微精索去神经素手术。
从中,或许可以窥见软硬件设施薄弱的基层县级医院,在大医院帮扶下逐步发展的可能路径:通过大医院不同科室医师的轮换挂职,根据当地医院需求,逐个提升科室的专业诊疗水平,同时辅以大型义诊、交流研讨等活动,提升整体专业素质,最大限度让群众得以就近看病,就近治疗。据何伟玲介绍,此次义诊中确诊需要手术的病人,当其在县医院进行手术时,还可邀请义诊时的医生进行会诊或帮扶开展手术。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2/23/content_7382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