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砥砺奋斗五十载 永世仁心为病患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4-12-02第A20版 作者:杨小愚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2-04 阅读量:

【中心平台建设年鉴】

1964年院所成立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

1983年卫生部属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

1994年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

2003年教育部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5年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中国首家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

2009年中心整体升格为副厅级单位

2010年华南生物治疗基地(国家级)

2012年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

半个世纪前,在先烈南与东风东路交会处的一所三层小楼里,诞生了华南第一家肿瘤医院。经过50年的岁月洗礼,这座曾经弱小的院所已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治基地之一,稳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前三名。为庆祝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50周年华诞,中心开辟一隅,设立历史陈列馆。从建院初期的沧桑历史,到蒸蒸日上的未来之路,陈列馆记录的院所半世风华,可谓是几十年来,一代代国人与肿瘤奋勇抗争的缩影。

动荡年代忠于职守 首次绘制广东鼻咽癌分布地图

通过改造中心1号楼23层的两间办公室,将其精心布局成开放式结构,加以大气中式和自然现代两相融合的设计风格,一间大气的历史陈列馆便呈现在眼前。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手稿、一个个沉甸甸的奖杯,将院所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娓娓道来。

1964年3月1日,一场简朴而又隆重的典礼,标志着华南肿瘤医院的诞生。一栋三层的小楼,115名医护员工,80张病床,4个研究室,48名研究及技术人员,这就是当时院所的全部。3月4日,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继北京、上海肿瘤研究所之后成立,却是第一个拥有正式科研编制的研究所。就这样,一批有志之士投身到抗癌事业中来,踏上了肿瘤防治上下求索之路。

建院不久,“文革”就将全国的医疗秩序彻底打乱。即便是在这个时期,院所职工也始终不忘使命,坚守在本职工作上。1970年,院所建立了中山、四会两个卫生部认定的肿瘤防治研究现场基地,职工分期分批到中山、廉江、汕头等地开展肿瘤流行病学普查与肿瘤防治;1972年,省卫生厅在医院设立了广东省肿瘤防治办公室;1973年,闵华庆牵头开展了对南方五省肿瘤三年死亡回顾调查,基本摸清了鼻咽癌流行病学方面的特征,并首次绘制出了广东省鼻咽癌分布地图。

走过那段动荡的年代后,院所利用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披荆斩棘、勇于创新。在职工的积极努力下,一跃成为全国卫生系统成功改革、竞相学习的楷模。1994年9月,在院长万德森、副院长戎铁华、何有兼的带领下,经过精心准备、艰苦奋战,中心以高分通过了卫生部组织的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成为广东省首家“三甲”专科医院。

注重临床科研硕果累累 多人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机构,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基础理论研究、抗癌药物研究等方面成果累累。近年来,胸外科、肿瘤科先后获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放疗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及质量控制中心;麻醉科、临床护理、妇科、泌尿外科、病理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获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肝胆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十二五”医学重点学科;中心先后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示范基地、华南生物治疗基地、卫生部癌痛规范化病房创建培训基地、广东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承担越来越多的行业标准制定与规范治疗培训任务。

自2000年以来,中心的鼻咽癌相关研究三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闵华庆教授领衔“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摸清了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规律并建立了“鼻咽癌’92分期”;2005年,曾益新教授主持开展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确认了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遗传学因素;2009年,马骏教授研究团队“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临床应用”为鼻咽癌的精细放疗与综合治疗指引了方向。

2005年,中心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科技部批准,在广东省鼻咽癌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肿瘤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组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数和资助总经费屡创新高,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首位;实现了重大科研项目973计划首席零的突破。在SCIE收录杂志发表的论著数历年稳居全国肿瘤医院首位。

积极探索国际合作 《癌症》杂志今年正式被SCIE收录

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是院所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优良传统。那时院所已经开设港、澳、台、华侨门诊;储备外汇购买进口设备;与WHO建立癌症研究合作关系;创办学术期刊《癌症》杂志。十二五以来,面向建立世界一流肿瘤防治中心的目标,中心更加注重加强与世界一流标杆的对话与合作。2010年创建国际合作与公共关系办公室,维持及拓展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与联系。与美国最大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续签姐妹医院协议,并共同获得了3个SINF合作科研项目;同时与欧洲著名肿瘤研究机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等世界一流癌症中心或大学建立了友好联系与紧密合作。

每年,中心都会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各个专科的年会、单病种专题学术研讨会和继续教育培训班,同时还积极推进中心主办的《癌症》杂志(JCJ)的国际化。《癌症》杂志创刊30余年来,一直是中国肿瘤学界的重要论坛。为了更好地发挥杂志在癌症研究和治疗方面的学术传播功能,搭建肿瘤学国际交流的平台,2010年变更文种为英文出版,并更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4年7月22日,《癌症》杂志正式被SCIE收录(注:SCIE乃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主要收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将于2015年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

雕刻式精准放疗让肿瘤无处遁形

华南首台第五代TOMO治疗机落户肿瘤医院

作为亚洲最大的放疗基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近日完成了新一轮系统升级改造。除了引进华南首台第五代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简称TOMO),还对完成了放疗中心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TOMO可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据医院放疗科主任刘孟忠教授介绍,TOMO系统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为近50年来最激动人心的发展之一。为了争取到这台世界上最先进的放疗机器,该院从2009年开始向卫生部申请,并成功以满分通过答辩。去年,在全国总共批下来的4台第五代TOMO机中,该院获得华南地区唯一一台。今年7月,该院放疗中心开始安装TOMO治疗机,并于11月11日首次成功运行治疗患者。

刘孟忠说,第五代TOMO机最“牛”的地方,是可以实现雕刻式的精准放疗:TOMO对肿瘤和正常组织靠得非常近的复杂病例也能精准照射,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从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没有杀不死的肿瘤,只有保护不好的正常组织。”刘孟忠表示,由于可以精准定位,TOMO在治疗时可实现放射剂量的加量。同时,对于大面积肿瘤、多发性肿瘤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为每个病人量身定做治疗方案

“我们有最专业的团队,每个患者做放疗前,都要经过三次试验准备,才最终让射线照到患者身上。”刘孟忠介绍说,每次做放疗前,技术员会先用体部真空袋为患者做体位固定,然后将固定器存放起来。第二步,通过模拟机获取更多病人的体部数据,以便进行精确的计划设计和电脑剂量计算。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通过电脑系统在收集到的影像数据上做精确地定位。每天凌晨零时到早上6点,还会有物理师进行模拟照射,确保位置和剂量都准确。第二天,病人才会真正开始放疗。

“我们并不追求病人数量,只想把每一个病人都治疗好。”刘孟忠说,通过精确诊断、精确设计、精确治疗的“三精”治疗,目前放疗中心先进治疗技术的应用达到95%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一致。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4-12/02/content_59306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