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特区报】中山大学教授孙立做客深圳讲《诗经》,接受采访时表示 国学读本需要细分读者

稿件来源:深圳特区报2014-11-27第B03版 作者:侯博觉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1-27 阅读量:

日前,在罗湖区图书馆举行的“说文解字——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第六期讲座,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孙立教授为公众讲解了《诗经·汉广》篇,带着听众领略了汉广中的爱情与隐喻。

此次来深圳讲课,是孙立教授第4次造访深圳,尽管他所供职的广州中山大学近在咫尺。孙立表示,深圳的民间文化活动水平令他感到震惊。一方面,他很欣慰于市政府对非官方的文化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通过专项基金的形式,为民间申报的文化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另一方面,深圳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体素养比较高,民间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他尤其惊讶于此次来听讲座的一些7、8岁的小学生,他们能够流畅地背诵《关雎》、《蒹葭》和《硕鼠》等《诗经》篇目,甚至还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训诂知识,这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也许近年兴起的“国学热”,是这些孩子们在小小年纪就能背《诗经》的原因,但孙立对目前的国学教育在国内的发展情况持谨慎态度。他介绍道,“国学”实际上是一个相当不成熟的说法,它既可以泛指一切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问,又通常被一些自称为“儒家”的人拿来推销儒学内容。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兼任教职的孙立表示,“国学”本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产生的概念,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下,一些传统日本学者打出了“国学”的旗号,要保护自己本来的文化。而他们的“国学”,其实就是研究来自中国的典籍,而这个名词也被早期有留洋经历的中国学者带回了国内。可以说,“国学热”的兴起,与当今全球化浪潮下国人民族意识的强化不无关系,也和日本“国学”的出现有些渊源。

然而,广义的国学典籍可谓是卷帙浩繁、五花八门,我们需要从中汲取营养的,只能是其中最最经典的篇章。孙立认为,当前有很多人过于急功近利,知道要学习经典,却没有掌握好选择“经典”的尺度。比方说《三百千》和《弟子规》就被很多学校和家庭用作国学读本,但是在他看来,这些书根本算不上经典,只是很一般的古籍而已,前者是古人用来识字的蒙学课本,而后者则包含了太多过时的内容。中山大学曾要求入学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弟子规》,并写下读后感作为开学第一份作业。孙立当时还专门撰写文章点出《弟子规》中的弊病,以防学生们被其误导。

孙立觉得,人们如今对国学的热捧有些盲目,读者未必真正明白,涉猎古代书籍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好处。有些人的想法是,我学了国学就可以如何了不起,或者高人一筹,实际并非如此。尤其是对于国学当中最常见的“经学”内容,他认为,这应当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研究领域,并不应当成为全社会广泛阅读和探讨的主题。中国传统的“经学”比较类似于当今所讲的“哲学”,它看起来很“高大上”,但一般读者没必要挖得太高深,了解一下四书五经当中的精华就足够了。

所以,孙立针对当前国学教育弊病开出的药方,便是要针对不同读者开发出合适的读本。对于庞大而纷杂的国学材料而言,我们有必要将读者细分成多种人群,比如中小学生、文史类本科生、非文史类学生、在职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等等,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给予相应的阅读素材。不过,像《诗经》这样典雅而优美的内容,或许有着更强的普适性,既可以当作经史来考据,又可以拿来当美文阅读,而不必担忧其“糟粕”和无用成分。毕竟孔子说过,《诗》可以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原文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11/27/content_307550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