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6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著名内分泌内科教授、原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原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傅祖植因病去世,享年76岁。终身主要从事糖尿病合并症防治和肥胖症病因学研究,视病人如亲人,傅祖植赢得人们的无比尊敬和赞誉——他的学生说:“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他的病人说:“他在我们的生命里,从此不曾离开”……他用一生来诠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院训“博爱、崇德、求精、奋进”。
病重住院不忘传道授业
傅祖植是我国杰出的内分泌学专家,在国内最早开展变异胰岛素的研究,并率先发表了相关成果,把糖尿病研究推进到分子水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关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并取得相当多的研究成果。2013年,他获得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终身成就奖。
在中山医科大学担任副校长时,傅祖植就曾先后培养了十多名博士生、硕士生,指导过大批的内分泌专科医生,其中多数学生已经成为如今所在医院内分泌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他不仅传授学生医学知识,更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好一个医生,关键是真诚地医人、医心!”他为人师表的一片拳拳之心,深受学生们爱戴。
不管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其他科的医生,傅祖植都是一视同仁,小到查房时问的问题、甚至病历单的填写,他都一丝不苟地讲解;不管听什么汇报,他都会坐在第一排认真做笔记,如果有新的知识,他就非要搞懂不可。就在去世前不久,躺在病房里的傅祖植还嘱咐学生,将自己查到的最新学术进展打印出来,供同事、学生学习。
边输氧边为病人治病
傅祖植教授医疗技术精湛,视病人如亲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李焱回忆,傅教授不仅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像红包、回扣这些词,跟傅教授的名字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一起,这种不正之风他根本不屑一顾”。每次给病人开药,他都会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用过什么药,力求为病人省下每一分钱。来看病的病人如果不带病历,傅教授就会生气,认为病人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
今年以来,傅祖植教授的身体情况不断恶化,只要活动就必须输氧。但即便这样,他不顾家人、同事的规劝,依然坚持出门诊,一直到去世前一个月才停止。他的学生看见老师如此敬业,忍不住拍了照发上网,引起赞声无数。傅教授却摇摇头,让学生把照片撤下。病人看着面前的老大夫边输氧边给自己诊治,感动地说:“您真是救苦难的活菩萨!”
恪守医德的傅祖植在病人心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乔安(化名)女士一家三代人都患有甲亢,祖母、母亲都在傅教授这看病,乔安更是在怀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甲亢复发,当时完全没信心留住孩子。傅教授在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检测评估后,判断她可以在治疗的同时保住孩子,并采取一系列治疗,最后控制住了病情,孩子顺利诞生。乔安说,傅教授完全是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考虑,“每次检查结果一出来,不管开不开诊,都让我第一时间送来让他过目”。在悼念傅教授的长诗里,乔安写道:“他虽然走了,可他还在,他从一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从此就不曾离开!”
简朴优雅的“精神贵族”
该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李焱是傅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从1995年开始就在傅教授身边学习。提起傅教授,这个粗犷的汉子就泣不成声。李焱说,在大家心里,傅教授是个学识渊博、温和慈善的长者形象:“他从来不会骂人,说过最重的话只有一句‘怎么可以这样啊’。”
“他是一个精神贵族。”李焱说,这个“贵族”跟豪宅、豪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单纯形容傅祖植教授的为人。傅教授不管什么时候都非常优雅,待人和气,但你做得不对,他一定会指出来;形象得体,衣服说不上精美、奢华,但领口、皮鞋总是干干净净;工作之余他还爱好古典音乐,并常对学生说:“光有医术不够,人文修养是我们最缺乏的。”
“他的生活很简朴,我们年纪大了,会想要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他却常常去饭堂吃饭。”该院医疗督导黄洪铮教授与傅教授是超过50年的同事和邻居。在黄洪铮教授的回忆里,傅祖植教授的生活就是看病、研究、教学生,别的他都不太在意。“他的娱乐方式要么是听音乐,要么就是在江边散步。”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11/14/content_58012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