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去世前一个月,他仍坚持带病出诊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11-17第A09版 作者:李秀婷 曹斯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1-17 阅读量:

低沉优美的提琴音流泻出来,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11月11日下午,悠长而庄重的咏叹调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低回,我国著名的内分泌科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授傅祖植的追思会在此举行。

“父亲喜欢听古典音乐,他曾多次提起,在他的葬礼上要放这首曲子。”傅祖植教授的儿子说,父亲经常谈到他的葬礼,“他把自己的终结想好了,再倒过来安排自己的一生”。

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坚持出诊给病人看病。

病重时还在分享新知识

傅祖植1961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历任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及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获得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学会终身成就奖。11月6日凌晨,傅祖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6岁。

傅祖植教授一生严谨认真。医院副院长、内分泌内科主任严励教授回忆,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傅祖植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和做笔记。国际上有新内容的文献报道他都会看,并分享给大家。即使这次生病住院,呼吸困难的傅祖植还在阅读文献,看到有新的内容,还交代要传给大家分享。

医院博济特诊中心陈庆瑜教授说:“他跟得上形势,只要一出新药,他马上就去查看药效如何,有什么副作用,年轻人都比不上他的拼劲。”

医院内分泌内科医生王川回忆,傅祖植无论什么场合,从不会迟到,穿着永远整洁,皮鞋一尘不染。在每周二的内分泌科大查房时,检查病历细致到逗号和句号的用法都会有要求,让所有内分泌科的医生都印象深刻。

他平生最怕年轻医生工作不认真。严励说,傅祖植看到医生问病史和体检不仔细都很着急,恨不得马上帮他改正。病重住院时,傅祖植从坐的地方走到厕所都气喘吁吁,但他还帮病房的年轻医生仔细修改病历,令年轻医生感动不已。

总想办法帮患者省钱

患者黄女士说,她一家三代都是傅祖植的病人。她自己因为甲亢就诊,怀孕时病情加重,全靠傅祖植既便宜又疗效好的方子生下了女儿,让家族迎来新的成员。

陈庆瑜说,他对病人的体贴和细致是出了名的,“他是内分泌专家,甲亢患者一般都挺焦躁,糖尿病患者也很麻烦,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会想方设法帮他们省钱”。

傅祖植是特级专家,光挂号费都要50元,他能细致到通过各种方法帮患者把这笔钱都省了。

傅祖植在2006年就诊断出患有间质性肺炎,到了今年病情加重,稍微活动一下就气促、说话困难,需要随身带着氧气瓶,但他仍要继续跟踪自己病人的病情,仍然坚持出门诊。有病人看到他挂着氧气瓶出门诊的情景,流着泪说:“这是活菩萨在人间。”

手写信件关怀外地学生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李焱教授是1995年傅祖植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在傅祖植身边工作10多年。他评价傅祖植:“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

傅祖植是一个脾气温和的人。李焱说,傅祖植没有对别人发过火,一生说过最重的一句话是“怎么能这样呢?”说完后继续为学生仔细指导。

李焱告诉笔者,不少医学杂志找到傅祖植,请他翻译一些文章,他都交给学生去做,锻炼学生的翻译和学习能力。“其实前后他都大段地修改,但他却把大部分的稿费都给了学生”。

2004年,王川医生在医院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惠州工作,小城安逸的生活让他放松了学习。半年后,他突然接到一封手写的信,竟然是傅祖植写来的,问他最近的情况如何。王川既意外又感动。自己并不是傅教授的直系学生,只是跟过他一阵特需门诊,他竟然在百忙之中还关心着自己过得怎样。

他们的通信维持了一年多。傅祖植经常随信送一些文献资料给他,叮嘱他好好工作,坚持学习新知识。后来,王川又考回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能在傅教授身边学习和工作。

“父亲很清楚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他用最平实的方式,淡淡地真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去过好每一天,同时悄悄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傅教授的儿子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1/17/content_7370466.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