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30年后首穿学士服、年逾七旬的校友献上桑巴舞、120对老少校友伉俪分享“遇见在中大”的美丽爱情故事……今年中大90周年校庆主题首次定为“学术与校友”,特别提到要平等对待每一位校友。最近一周,中大康乐园内不断上演毕业生对母校的深情“表白”。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中大办学90年,共培养约20万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但母校却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是永远的精神家园。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海内外中大校友,倾听游子与母校的情缘。
中国眼科界“居里夫妇”之女陈之昭:中大是联系我人生最紧密的地方
“虽然我在国外走过人生旅程的一大半,但中山医和中山大学却是联系我人生最紧密的地方。”中大校友日上,中山医美东校友会创始人之一、中山医学院1961级校友陈之昭教授挽着丈夫的手,甜蜜地说。一旁,吴中柱教授风趣地插话:“我们已经认识了52年,其中13年在爱情长跑,今年是结婚的第39个年头。”
陈之昭的一生与中大可谓水乳交融:生在广州、长在康乐园、求学在中山医,她的父母最后也长眠在康乐园。她是已故中山医一级教授陈耀真和毛文书伉俪的三女儿。陈耀真和毛文书是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中山眼科中心的发起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两位中国眼科医生,被称为中国眼科界“居里夫妇”,如今,他们安眠于中大康乐园西区的“教会山”墓园。
在中山医求学期间,陈之昭遇见了终身伴侣吴中柱。大学毕业后,陈之昭到美国求学,先后在美国两所著名的医学院取得两个博士后学位,并担任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免疫病理室主任,发表了500多篇论文,成为世界眼免疫和眼科病理研究的权威。在这风风雨雨近50年的海外生活中,一路陪她走过的就是丈夫吴中柱。
母校的兴衰一直牵挂在他们心头。早在20年前,他们就发起成立了中山医科大学美东校友会,设立了中山医美东校友会奖学金,每年奖励母校八名优秀本科生。近年来,陈之昭更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她还担任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所名誉所长,为母校和美国医学界的交流穿针引线。
中山大学新西兰校友会会长黄伟雄:以侨筑“桥”,做公共外交使者
成立民族事务委员会,维护新移民权益;把中秋节列入西方政府官方庆典项目,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倡导设立中国商务顾问委员会,促进中新经贸健康发展……在新西兰地方政府体制内首倡并推动的这“三个第一”,与奥克兰市区议员、中山大学新西兰校友会会长黄伟雄密不可分。
黄伟雄是中山大学1986届化学系毕业生,毕业后赴奥克兰大学留学,并在海外创办新西兰商学院,而后作为大陆新移民在新西兰从政。2010年至今,黄伟雄先后担任地方议员,议会主席,执掌议会经济委员会主委,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委,主导一方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民族事务。
在此期间,黄伟雄不忘故国情怀。2006年,在省侨办与母校中山大学的启蒙和支持下,牵头成立新西兰中山大学校友会;2009年,有幸受邀作为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2011年,获评“广东十大杰出侨青”;2013年,成功安排接访中大访新团并受聘中山大学客座教授;2014年,在广州发起并主导新西兰总领事对话广东企业家;2014年,受聘中山大学顾问董事……一路走来,黄伟雄说,是母校中山大学夯实了一个海外华人的中国梦。
在母校90周年校庆之际,作为奥克兰市长访华团成员,黄伟雄再次发起并主导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市市长与中国高校互动交流专场,提升母校国际声望与对外交流水平,开展积极的公共外交。“下周将返回新西兰,参与中新首脑见面会,积极推动所在国政要了解中国,同时为中国走向世界,以侨筑‘桥’,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添砖加瓦。”黄伟雄说。
1931届中大毕业生谢东闵之子谢孟雄:父亲推动高雄中大在台湾创办
高雄中大在台湾创办,与一位广州中大的老校友、1931年毕业于中大法学院的谢东闵密不可分。
谢东闵曾创办了台湾实践大学。1928年到1931年,谢东闵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就读。据谢东闵之子、台湾实践大学董事长谢孟雄介绍,谢东闵中学时正值日据时期,在日本中学读了4年后,怀救国之志的他到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未及一年,因为家族企业破产,不得不辍学。当时中山大学对海外学生免学费,谢东闵因此慕名前往广州读书。
谢孟雄说,中大的求学经历对父亲的一生影响至深。“家父认为不要光说不练,要知行合一,要实践。实践就要身体力行。中国有5000年的光辉历史,讲求修齐治平,天下为公,世界和平。实践大学的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外延是儒家思想,面向是家政教育,特色是实现民主主义。”
“高雄中山大学成立,内因是中山大学有时代意义,并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外因是当时大家都希望有纪念中山先生的标志;三是中山大学校友的努力,乐观其成。”谢孟雄告诉记者,当时,谢东闵是台湾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大在台校友经过十多年“复校”运动,到1979年,时机终于成熟,1979年7月1日高雄中大筹办,1980年7月1日正式成立。
■ 故事
96岁校友李岳江 70年前毕业证珍藏至今
中大70年前的毕业证长什么样,你知道吗?在96岁的中大老校友李岳江台北的家中,记者一睹“芳容”。
与今天A4纸大小的毕业证不同,这张毕业证一米见方,需要两只手才能摊开。上书“学生李岳江系广东省澄海县人,现年二十三岁,在本校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等字样,落款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一日”,也就是1944年7月1日。毕业证制作相当考究,印有孙中山头像、地球仪状的中大校徽和精美的线条花纹,除了有当时国立中山大学的印章和时任代理校长金曾澄、工学院院长陈宗南的印章外,还贴有一张印花税票。
1940年至1944年,李岳江在中大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求学。当时学工科的大学生很少,十分吃香,李岳江毕业后就到江西新余担任机场建设工程师。1945年抗战胜利,他回家乡汕头做过半年中学校长。1947年,经大学同学介绍,他应聘到台湾糖业公司屏东第二分公司,从此就在台湾安家落户。
“我一直很喜欢中山大学,在台湾的同班同学就有七八个,中大75周年校庆时我还回去过。”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但谈及母校,李岳江老人露出幸福的笑容。
93岁校友林月媚 未忘校歌感念恩师
“在中大学习很好,很开心啊,老师都很爱护我。”今年93岁的中大化工系老校友林月媚坐在轮椅上接受记者采访,谈起当年中大求学的故事,老人兴致很高,她甚至一时兴起还高唱一曲中大校歌“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林月媚家乡是广东珠海,父母是美国华侨,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1942年,林月媚考入中大化工系。她还记得当时学校的办学地在韶关坪石镇的塘口,环境相当简陋,点桐油灯看书,吃饭时仅有一点点猪肉。
林月媚说,读书期间还有两次长沙大会战,为此大二时不得不辍学到桂林逃难。但也正是逃难路上,结识了终身伴侣、1941年毕业于中大化工系的学长。战火纷飞,谁也无法预测人生的走向,林月媚就在桂林逃难期间与学长结婚。
1945年抗战胜利,中大回迁石牌。同一时间,林月媚的大儿子出生了,她只好告诉老师:“太远了,我要带儿子,不去上课了。”但当时的化工系主任爱才心切,执意让她读完,甚至腾出自己的宿舍给林月媚,方便她照顾儿子。
1947年,林月媚随丈夫来到台湾,在台北市的中学当化学老师,一家人其乐融融,直至退休。“我知足长乐,但我最感谢的还是中大的恩师,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从中大毕业,也就没有今天。”林月媚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1/14/content_7369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