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大九章】对生命予以深刻关怀,为社会担起厚重使命 中国西医教育从中山医起步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11-08第A05版 作者:雷雨 曹斯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1-08 阅读量:

最近,与中山大学医科相关的重磅消息不断: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团队发现天然病毒M1能精确杀灭癌细胞;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团队开展的“以蚊治蚊”阻断登革热传播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出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列全国第九、广东第一,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专业蝉联全国第一……

这些轰动性新闻,彰显了中山大学医科的强大实力和深厚传统。在海内外,“中山医”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她是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中国的西医教育就从这里起源,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读书;她曾经是第一所由国人手创的民办高等西医高等学校;上世纪50年代,中山医学院的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被誉为“八大金刚”……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这副镌刻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办公楼上的对联,浸注了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关怀与对社会的厚重使命。中大90周年校庆之际,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原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卢光启和年过九旬的我国著名营养学专家、中山医教授何志谦,由他们讲述中山医的传奇历史。

何志谦(左)和卢光启(右)娓娓道来,介绍中山医的“威水”史

“逸仙”之名始于博济学医

“中山医的特色,在其历史传统之悠久与深受近现代西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82岁的卢光启教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从学生、教授到校长,他将生命的大半部分时光奉献给这座校园。

据史载,1866年,美国传教士、外交家伯驾在广州设立眼科医局,其后改名为博济医院并附设医学堂,是中国历史上开办的第一所现代医学院。1886年,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入博济医学堂学医。他所居住的哥利支堂10号宿舍成了他学医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后来,博济医学堂并入岭南大学,成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吸纳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私立夏葛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的另两个重要的源头是1909年成立的广东公医学堂和1908年成立的广东光华医学社。广东公医学堂后来发展成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又并入国立广东大学,随大学更名,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部分。广东光华医学社其后发展为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学院。据卢光启介绍,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史学大师陈垣曾是博济医学堂的学生,因不满校方歧视中国学生,带领部分学生离开博济,参与创建了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

卢光启表示,作为中国西医教育“发祥地”的博济医学堂将西医的医疗理论、技术和医学教育方法传入中国,培养了大量近代中国西医人才,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八大金刚”曾震动全国

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校址就在如今的中山大学北校区。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并入华南医学院。

三校合并后,学校的命名过程颇为曲折,何志谦教授回忆:“当时,有人曾提出将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但全国政协认为不应忘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最终确定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中山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三校合并,许多不同学派的学者在一起难免产生摩擦。在这一点上,何志谦认为著名医学教育家柯麟院长居功甚伟:“他尊重不同派系的学科观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合并过渡中产生的摩擦。”

兼容并包的治学环境,使中山医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医学界有重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并出现了著名的“八大金刚”,即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而当时,全国高校的一级教授也为数不多。这一点与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对北京协和医院学者教授的努力动员分不开。

中山医的医风学风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三基三严”。“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中山医香港校友会理事长陈勇回忆,1980年,中山医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全英文教学班。他1982年入读学制“全英班”,当时,班上同学成立了学习小组,分工查单词,打下了坚实的文献阅读能力。现在,21名同学都已成为所在领域中坚力量。

医家情缘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宋尔卫:“搞科研是真想做点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宋尔卫是一个拥有众多患者、学生“粉丝”的“杰青”。乳腺癌手术做得很出色,科研成果丰硕,频频登上国际权威杂志《自然》。

宋尔卫有今天的成绩,与在中山医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上世纪80年代,宋尔卫成为了中山医科大学第一届全英文教学班的一员,培养了他的文献阅读能力,也使他在考证一个科学问题或临床病例时养成了系统全面的思维模式。2002年,宋尔卫被录取到美国哈佛医学院血液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课题——RNA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两年多时间内接连在《自然 医学》和《自然 生物技术》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并首次成功地将RNA基因干扰技术应用于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的代表性成果。

“中山大学敢于破格用人,时任中大校长黄达人把我破格聘任为正高职称、博士生导师,让我十分感动。”更让宋尔卫对中山大学的学术氛围深有感触,“这里的学术环境很宽松,我们拿项目搞科研不是为了晋升,而是真的想做点事,做点研究成果出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马骏:“永远要对患者负责”

在中山医,马骏是一个“科研获奖大户”:作为第一完成人,他的科研成果《基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高等学校(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同行评论说,马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现行的中晚期鼻咽癌国际标准治疗方案,并对未来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马骏1985年本科毕业后来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职,1987年考取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母校一直是我工作的坚强后盾、事业发展的指引明灯。”他回忆,那个时候,老一辈专家们启动了覆盖全省5000万人口的肿瘤死亡回顾调查,摸清了广东鼻咽癌的高发中心——肇庆、佛山、广州地区,随后医务工作者对全省各地区进行了有重点的大规模普查、义诊和宣传教育工作。“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是母校赋予我的财富,成为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遵从的科研准则。学习做科研,先学习做人,永远要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负责,更要对千千万万等待研究成果用于治疗的患者负责。”马骏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1/08/content_736768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