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大九章】三位新兴产业和工程领域“中大籍”老总“话当年”:中大具有强大的“创新基因”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11-09第03版 作者:杨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1-09 阅读量:

毕业生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历来以文理医科见长的中山大学,同样在新兴产业和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毕业生们所取得的成就,颠覆了人们对中大人的“传统印象”。

值中大90周年校庆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在京走访了这些毕业生。新浪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许良杰,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波音技术院士、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与技术副总裁伍东扬,都是毕业于中大理工科专业、如今在新兴产业叱咤风云的代表,他们受访时都为母校送去了诚挚的祝福。

许良杰:在中大学会“变化即机会”

那一年,许良杰真的很年轻,16岁。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在第一志愿那一栏上工整地写下四个字——中山大学。

在校期间,受益于当时宽松、自由的求学氛围,在必修课程之外,许良杰选修和旁听了大量其他专业的课程。这使他收获了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变化即机会,这是我在中大学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道理。”许良杰说。1991年从中大毕业后,许良杰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信息检索专业的博士学位。此后,他领衔了全球第一代互联网搜索引擎Excite的研发工作。并先后成为eBay首位华人工程副总裁、思科系统公司全球副总裁以及新浪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近几年,中大在科技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去年落户中大,这让许良杰备感自豪:“超级计算机的运行和应用,最根本的发展源动力还是人本身。中大具有强大的‘创新基因’,其科技研发能力在内地高校中首屈一指。”

如今许良杰兼任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以及信息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在许良杰看来,在学科设置方面,在继续保持基础学科领域的优势之上,中大已开始逐渐将关注点投向以移动、通讯、信息安全、社交化等为代表的应用学科领域。“比如我了解到,围绕移动化主题,中大率先在全国建立面向移动信息工程的学院建制。这一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大的学科设置更为与市场需求接轨。”

林斌:基础抓得牢,毕业生受欢迎

林斌是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1986年以优异成绩免试保送进入中大电子系,一个在校期间基本不泡图书馆的学生。然而毕业24年的他,只要一说起在中大的日子,就会“阳光灿烂”地笑出声来。

谁也想不到,在10年前就被微软公司授予最高贡献“金星”奖的林斌在大学期间这么喜欢玩,他会拿着“上机券”在计算机房打游戏,用他的话说,“编程就是做做样子罢了”。全班30多名学生,林斌的成绩大概排五到十名之间。“我是一个很活跃的人,大二做了校学生会体育部长,办了第一届体育节。后来我做了学校乒乓球协会的会长,在大学期间学会了打羽毛球,全是玩的项目。”林斌说。

1990年,林斌去美国深造,研究生毕业后在西雅图微软做工程师。2000年,李开复找到了林斌,他便回了国。在美国呆了10年的林斌,似乎从未离开过中大。在微软的时候,他就经常回国和母校的老师、同学们交流。

“中大信科院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和编程方面很强。我和中大的学生合作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学得很扎实,基础好,很珍惜工作机会,沉得下心来干活,包括我在微软和谷歌的‘中大籍’同事都是这样。”林斌告诉记者,中大学生口碑很好,今天的小米公司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就招中大和成电的毕业生。

“我也经常想起中大的校训,学问是核心,思辨到最后是行,什么事情都得先做出来。小米今天的文化也是遵循这个道理,先做出来,做错了再改。一个人只能做一点点,但团队形成的合力就能做很多事情。”林斌说。

伍东扬:日复一日,追求卓越

从小学开始,伍东扬一路都是班干部,每年评三好学生她没落下过一次,“铁打”的品学兼优学生。1982年至1986年,伍东扬在中大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学习,曾担任系学生会主席,现为波音技术院士、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与技术副总裁。

在入学前,伍东扬就对选专业有非常理性的见解。她说,“中山大学是华南第一学府,有很好的声誉,师资力量很强。化学系当时是中大最大的一个系,我认为这是相当有趣的一个专业。”

在校期间,伍东扬全心投入学习,在她心里一生要感激的人就是恩师曾汉民。“曾汉民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材料科学的首席科学家,也曾经是中山大学的校长,他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我非常感激。当时,我就是和曾教授的太太陆耘老师做的论文,她在从选题到论文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指导。”伍东扬说。

1991年始,伍东扬受聘于澳大利亚联邦工科院,曾担任墨尔本的澳大利亚专业华人俱乐部主席。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圈里,中大校友做出了出色的成就,得到不少认可。

伍东扬始终认为,中大在化学和材料方面是很强的,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科研创新造福社会方面都会取得更多的成绩。她也悉心对中大的师兄妹们分享自己的心得:无论做什么工作,追求卓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份简单的工作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好非常不容易,要有负责任的职业精神,也要追求卓越。

■ 对话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一张机票一副眼镜 透露出母校的关爱

简介:万俊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1999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主持哲学系复建事宜;2012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南方日报:哲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上办学最悠久的学系之一,您当年就读中大哲学系并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万俊人:我是一个好提问的人,大二那年有了自己相对成熟的思考就在《上海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那个年代大二的学生发论文是非常罕见的。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我的鼓舞很大,也可以说有了点哲学的感觉了,此后就把心思整个投到哲学上。

南方日报:看来对您考研去外校这件事,中大给予了很大的包容和鼓励。

万俊人:中大对我去北大读研这件事给了很多帮助。我记得当时为了去北大面试买了张火车硬座的票,路途遥远也很辛苦,系里的领导知道后让我把火车票退掉坐飞机去,所以我第一次坐飞机是“母系”出的公费。其实就那张火车硬座票,也是宿舍的同学你五块他十块凑钱给我买的,表达了对我的祝福。另外我的视力也不行,第一副眼镜也是学校出钱给配的。所以我对学校,对老师和同学们是非常有感情的。

南方日报:您在中大读书期间,和老师有极深厚的感情,能讲一些细节或故事吗?

万俊人:中大的老师都对我很好。我记得研究生考试完了后,出考场就看见章海山老师夫妇在外面等着我。师母当时拉着我的手说,赶快去吃饭,家里都给你做好了。我听师母说,最后一场考试的时候,章老师竟然在考场外站了几个小时等我。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1/09/content_7367780.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