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从6日在中山大学结束的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热高峰论坛上获悉,由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团队开展的“以蚊治蚊”研究(详见羊城晚报10月11日A3版报道),将于明年3月、4月春天到来之际,在南沙沙仔岛释放改良版蚊虫。
沙仔岛是理想试验场
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了阻断登革热传播的新型策略,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性蚊虫(雄性不会叮咬人),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今年,广东登革热疫情严峻,病例数已超过历史病例数的总和。在高峰论坛期间,国内外专家对广州登革热疫点和选定的南沙沙仔岛现场释放点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现场试验经验,对进一步优化广州现场试验方案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据奚志勇教授介绍,之所以选定沙仔岛作为试验点,原因是沙仔岛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封闭效果,来自外界蚊虫的干扰比较小,更有利于验证试验效果。
试验期人工放雄蚊不咬人
奚志勇教授介绍说,项目试验过程中需要当地居民理解和配合,特别是在试验的第一阶段,需要通过释放大量的雄蚊来降低区域内蚊虫的数量,而最理想的释放比例为1:5,即当地有1只白纹伊蚊雄蚊,就释放5只人工培养的改良版雄蚊,这样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区域内蚊虫数量压制到较小的数量内。
释放时间初步计划在明年春季三四月份,“到时候区域内居民可能会感觉到蚊子突然多了,但大家可以放心,‘种群压制’阶段释放的雄蚊是不咬人的。”奚志勇教授说。科研团队还会走进社区,回答居民的所有疑问,“大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即可,不需要有任何变化。”
奚志勇表示,研究团队释放的蚊虫可称之为“益蚊”,与杀虫剂相比,“以蚊治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因为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的昆虫,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相对于杀虫剂,“以蚊治蚊”可谓一劳永逸,一个区域内的雌蚊一旦携带沃尔巴克氏体,沃尔巴克氏体就稳定的驻留在蚊子体内,目前在澳大利亚的试验结果显示,经过四年,野外蚊子对登革热病毒的免疫能力还是非常的好;而在实验室中有效期已经达到了10年。
暂未能在全市范围推广
据了解,除了南沙沙仔岛,科研团队还计划在海南和广东江门进行试验,如果都取得成功即可作为生物杀虫剂全面推广。
“但是以目前的蚊虫生产能力,这项技术还无法在广州范围内全面推广。”奚志勇教授说,但他请市民们放心,登革热流行有个特点,就是存在一些发病率较高的“热点”,到时只要在这些热点实行“以蚊治蚊”就可以控制住登革热流行。
据了解,目前如何区分雄蚊雌蚊仍是制约大规模蚊虫生产的技术瓶颈,“雄蚊和雌蚊蛹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但是效率比较低。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委托近20个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分离雌雄蚊子的难题”。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11/07/content_57561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