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的中山大学创立于1924年,与西沙群岛隔南海相望。一个是华南学术重镇,一个是自然资源丰富的蓝色国土,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录,两者的脉搏早在“二战”之前便已牵动彼此。
今年6月,中山大学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南海以及中国南部边疆,成为最新的研究课题,这也是中大与南海八十余载缘分的最新注脚。
西沙矿产管理权原属中大
上世纪初,西沙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让“蕞尔小国”日本垂涎三尺。1922年,“琼崖西沙群岛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名义上打着广东商人何瑞年的旗号,实则暗地与日本政府勾结,在西沙的各个岛屿开采(鸟粪)磷矿,甚至修建将来可停靠海军军舰的海上栈桥。
1928年,广东省政府排除干扰,宣布撤销何瑞年所承办的琼崖西沙群岛实业有限公司。同年5月,在中山大学的推动下,广东省政府派遣专人组成调查委员会搭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考察。
时任中大农学院院长、森林系主任的沈鹏飞率领调查团成员,对西沙群岛的位置、交通、地形、地质、土壤、气候、海流、物产(动物、植物、矿物)和水产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1929年,沈鹏飞编写出版《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该书后成为我国研究西沙的早期文献而被各方引用。
为更好地经略西沙、维护主权,当时的中大校长戴传贤和副校长朱家骅以西沙鸟粪矿物可做进口物资智利硝的配料,以及开垦第二农场需要肥料为由,呈请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批准将西沙矿产划拨中山大学农林科规划管理。
终于,1928年召开的政治会议广州分会第116次会议决定,西沙群岛收由政府承办,拨交中山大学管理。从中大档案馆人员翻找的史料中,记者看见,1928年7月2日的《广东省政府令》中也载明了《政治分会函知议决照准将西沙群岛矿产拨归中大管理案》(海南岛史料52号)。至此,国民政府决定将西沙群岛的矿产管理权交给中大。这一隶属关系一直持续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多次派科研组到西沙考察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政府组织以海军为主的力量,协助广东省政府,南下收复西沙与南沙诸岛,中山大学也加入了当时的接收工作组,并率领地理系和生物系的师生前往永兴岛考察。
“这块珊瑚是我从永兴岛返回石岛的路上捡来的。”中大地质矿物博物馆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一块造型奇特的扁脑珊瑚兴奋地说道。虽已步入耄耋之年,这位学界公认的“女强人”袁家义仍然精神抖擞。上世纪60年代,患青光眼疾的袁家义摆脱疾病困扰,在西沙永兴岛、石岛上留下了她的足迹。
1987年5月28日,由中大牵头,在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原地球科学系)任教的邹和平、王建华和夏法搭乘“琼沙号”踏上了西沙实地科考的征程。他们带着“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课题,在海上漂荡了22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永兴岛,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周的科考任务。
“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环岛取样,记录潮间带的发育情况,观察岩洞并做剖面记录。”王建华介绍。从东岛和永兴岛考察归来后,王建华写成了《华南沿海第四纪沙丘岩的特征及其与海滩岩的区别》。
中大做智囊让渔企走出去
如今,中大对西沙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参与论证了海南省和琼海市的渔民在西沙的深海养殖项目”,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黎祖福的结论是,在西沙、南沙群岛放养网箱,开发渔业资源,走的是自力更生的路子,而今后的发展更需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走合作互利的路子。
黎祖福说,我国的装备设施条件先进,在技术上处于上游水平。这对于东盟是一个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在东南亚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
黎祖福在菲律宾的项目是发挥优势互补的典型,“我们为菲律宾引进了香港的公司,菲律宾把当地20平方海里的海域划给我们发展养殖。”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技术转让,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共享先进技术。
这一过程中,中大一直扮演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的智囊角色。今年1月13日,科技部论证批准了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相关企业等单位申报的“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项目,该项目由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倡议提出,该基金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主张和平开发,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在黎祖福看来,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民间开发与合作的效果更为明显。
去年,黎祖福与三沙市做了深度交流,“我们想到南沙去做海洋生物的天然种子库,保护一些珍贵的海洋生物”。目前,黎祖福带领他的团队已经草拟了该项目建议书。
用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
中大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主任邓孺孺与西沙有着不解之缘,他是西沙群岛海洋遥感研究学术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起,邓孺孺便着手对西沙的调查研究。“当时研究条件比现在艰苦很多,由于设备简陋,许多测量数据都得不到。”邓孺孺回忆道。然而,自2012年参与国家海洋局的海洋公益项目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共同进行西沙群岛海洋遥感研究以来,中大在卫星遥感技术的帮助下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宝贵数据。
邓孺孺带领的10人项目团队主要是对西沙群岛岛礁生物及水下地形地貌进行卫星遥感监测。“从水面到水下都必须采集数据,浅水区我们自己下水,如果是深海区域则要派专业潜水员。”为了获取一手数据,邓孺孺也时常亲自下水勘测。
“我每年去两次西沙,到目前为止已经去过六七次了”,今年邓孺孺团队在西沙的项目即将结题,但每一次海上漂泊的经历都让他难忘记忆犹新,“风大的时候有2米高的浪,晃得十分难受”。
除了科学考察,学者们还需要厘清西沙的文化根脉。
2009年,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并与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水下管理中心合作《南海诸岛考古资料汇编》项目。
因长期户外考察,皮肤黝黑的中大考古系教授许永杰,也曾到西沙进行水下考古。2010年“五一”期间,许永杰跟着国家文物局远赴西沙打捞“北礁一号”沉船。虽然中大目前考古研究的触角还未涉及西沙,但早在1946年,广东省西沙群岛志编撰委员会代表、中大教授王光伟便展示了他在西沙拾得的唐代开元通宝、明代洪武通宝。
“一个国家要守护自己的领土,不仅要靠国防,还要有先进的资源开发能力,以及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能力”,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告诉记者,中大一直在用地理、海洋、生物、考古等多学科研究力量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伟大构想。
2014年6月5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在中山大学揭牌。“我们中大希望用学术来服务国家战略,用多学科具体的学术综合研究成果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陈春声意味深长地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1/06/content_7366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