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在中山大学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之际,2日晚,中山大学舞蹈团“山高水长”舞蹈专场暨服务西部大型公益晚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大到1996级校友,小到2014级刚入学的新生,19届中大“舞蹈人”共同登台为母校祝寿,齐享“家庭聚会”。
回家!老校友和“小鲜肉”共舞
毕业了,你还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吗?对于中大舞蹈团的成员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参加此次晚会演出的180多位演员既有刚入学的14级新生,也有已毕业14年的中大校友,年级跨度达19年,他们共同带来了16支风格各异的舞蹈。
对中大舞蹈团的许多成员而言,舞蹈团就像一个家,毕业了也要常回家看看,参加训练和演出。03级管理学院的余广涛毕业后到香港深造,之后留港工作,经常要全世界到处飞,而打“飞的”参加舞蹈团的训练演出也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参加2日晚的演出,10月31日,余广涛专程从塞班飞来广州。
1998级应用数学专业的黄浩安算是当晚登台演员中年长的,而他所参演的舞蹈《北方歌谣》,也是所有节目中演员平均年龄最大的。舞蹈表达了四位年轻人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这与我们毕业后思念母校,怀念大学生活的感情相似。进大学前,我们都没有接触过舞蹈,虽然没有很好的基础,但我们的表演胜在以情动人。”
“以前一个人可以跳三四个舞蹈,现在我们只能三四个人跳一个舞蹈。跟一群刚上舞台的14级‘小鲜肉’相比,我们真算是大叔级的演员了。”黄浩安笑言。
2日晚,参加演出的演员中还有3对夫妻档,他们基本都是在舞蹈团结缘,黄浩安和他的妻子杜禧君就是同级的团员。“每次参加演出,就有了回家的感觉。”
参与演出的校友只是一小部分,台下观众中也不乏当年的舞蹈爱好者,其中最早的是1984级的老校友,“中大‘舞蹈人’一同享受这次温馨的‘家庭聚会’,再圆舞蹈梦。”
原创舞蹈曾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中大舞蹈团为何有如此强的凝聚力?在校友们看来舞蹈团指导老师武昌林功不可没,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武教头”。
1996年以前,中山大学没有舞蹈团,爱好舞蹈的同学只能三五成群地组成一个个舞蹈队,武昌林1996年来到中大正式组建了舞蹈团,把爱好舞蹈的同学组织到一起,系统地学习、排练,演员虽然都是业余的,但出品却达到了专业水准。
2日晚演出的节目中,3个曾登上过国家级舞台,其中原创舞蹈《山高水长》还曾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过。
“学舞蹈就是学做人”
武老师在中大舞蹈团有一句团员们耳熟能详的话——学舞蹈就是学做人,他一直秉承这一理念教导他的学生。一位团员感慨地说:“我到教室敢面对镜子,到舞台敢面对观众,到了工作岗位上就敢面对社会。”
对于武老师的教学方法,余广涛特别认同,刚进舞蹈团的时候,他只是个“配角”,只能参加集体舞表演,而且站在最旁边,后来因为坚持,基本功日趋扎实,在舞台上的位置越来越靠中间,直到最后成为台柱。“2007年毕业时候,我们几个04级的舞蹈团成员还举办了自己的舞蹈专场,这样的成绩通常只有专业舞蹈演员才能达到。”
“虽然我们的表演算不上专业,但学校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中大开明、开放、务实的氛围,让我有了多元发展的机会。在舞蹈团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这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大有帮助。”余广涛深情地说。
办晚会也是做公益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伟人手创,遗泽余芳”,这是武昌林老师对这次晚会主题的解读。而这次专场演出,也不仅仅是一次中大人的聚会,它还是一次服务西部的大型公益晚会。
西藏林芝县是中山大学的对口援建点,多年来,中大一直都有在校生或毕业生到林芝支教,其中不乏舞蹈团的成员。“一年西藏行,一生西藏情”,晚会上,曾前往支教的舞蹈团成员也参与了藏舞《扎西德勒》表演。
据了解,本次晚会扣除部分固定开支后,所有收入都将用于中大帮扶西部项目。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11/03/content_57108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