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复旦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信息,许宁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因年龄原因,杨玉良不再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
此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
同为“海归”,同是中科院院士;在各自执掌的大学里,在通识教育等治校理念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同样因为强大的个人魅力而受到学生追捧……这两位在人生履历上几多相似的校长,在复旦大学再一次找到人生的交集。
杨玉良,“土生土长”的复旦人,5年前,从国务院学位办主任职位回任复旦。任命大会上,他用诗歌《致橡树》 来表达对复旦的深情和对复旦未来的浪漫想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彼时的杨玉良还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九任校长康普顿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当你离开每一块营地时,它都应该比你初到时更加美丽。”
许宁生,1957年7月生,1999年10月入党,1975年10月参加工作,英国阿斯顿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与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至今任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1982 年从中山大学获物理系本科毕业,14年后,许宁生结束旅英生涯回到中山大学。从教授、研究所所长、到学院院长、副校长。2010年,许宁生出任中山大学校长。他“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要做点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的理念,备受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欣赏,是后者口中的“世界一流的教授”。
称要“用心”当好复旦人
在很多中大人眼中,许宁生是低调却亲民的校长。在刚刚过去的中山大学2014届毕业典礼上,57岁的许宁生一连参加了16场毕业礼,与毕业生一一握手。还有女生大胆亲吻校长脸颊,尖叫一片。因为在每年毕业典礼上接受学生们的“尽情调戏”,许宁生得到一个“理工男神”的称号。
如今接棒杨玉良,许宁生将与复旦师生擦出怎样的火花?他又将给复旦带来什么?
昨天在就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许宁生坦言,这几天自己心情很不平静。“除了感谢上级的信任,我所能想的,就是如何与大家一起为这个学校的发展而努力工作”。许宁生谈了三点想法,第一、“用心”当好一名复旦人;第二、鞠躬尽瘁为复旦;第三、按照规律办学,做好继承与发展。
许宁生还深情表示:“当一名复旦人是光荣的,是值得骄傲的。我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献礼,但带来一颗心,一颗要与复旦人打成一片的心;也带来了一个决心,一个与大家心连心的决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我们就能把复旦的事情办好。”
许宁生:要给本科生“增负”
作为我的工作的起点,下面有四个基本点,我想应该会是大家认可的:一是要尊重我们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她的文化传统,尊重在座各位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选择。二是要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要继承……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人才引进与培育、国际学术影响力扩大、科研任务承接、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等方面的良好势头应该加以因势利导,扩大战果。三是要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决定,教育部和上海市布置的工作,我们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学校是国家举办的社会主义大学,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校训精神,为完成两个百年的目标,为中国梦的实现立德树人。
——许宁生就任复旦大学校长时的讲话
昨天,复旦大学新任校长许宁生出现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距离新华社官微发布“许宁生接任复旦大学校长”消息还不到24小时。而在其此前任职的中山大学,许宁生一直以低调且亲民的作风受到师生们的喜爱。
录取通知书一一亲笔签名
在调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消息发布之后,许宁生在中山大学毕业典礼上和学生合影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开来。照片中,一名身穿学生服的女生,左手托着下巴,抬起右脸对着许校长,做出一副索吻的姿态。许校长则带着笑意望着右前方。
“在往届的毕业典礼上,像这样‘调戏’许校长的师兄师姐很多的,许校长平易近人,也乐于接受学生们的这种‘调戏’。”昨天下午,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大四学生李季科告诉记者,自己2011年考入中山大学,2011年的开学典礼,是许校长第一次以校长身份欢迎新生。本想着在明年的毕业典礼上和许校长来一张特殊的合影,现在只能成为一件憾事了。
一位参与过毕业典礼的中山大学普通教师在微博中写到:在2014年毕业典礼的最后一场,主礼教授们都离场后,许校长专门走回来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后才离开。
许校长为中山大学社团题词的事情,也给李季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季科说,中山大学青年社团为了庆祝35周年社庆,特意邀请许校长题词。“当时找到校长助理,助理说校长一定愿意的,就直接答应了。果然,几天后,社团就收到了许校长亲笔题写的‘风华正茂、只争朝夕’八个大字。”
“今年的本科生录取通知书,落款的校长签名,也是许校长一份一份亲笔题写的。”李季科说,许校长离任中山大学,中大的老师和同学都感到突然,更多的是不舍和祝福。“23日晚上9点多的消息公布之后,周围同学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留言,对许校长的离任表示难舍。”
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任职中山大学校长以来,许宁生极少接受媒体采访。在今年的公开报道中,也只有3月参加两会时和媒体谈高考,以及6月谈本科招生和培养两则新闻。
“其实我觉得许校长是‘选择性低调’。”广州日报教育新闻记者胡华(化名)曾多次采访许宁生,有专访,但大多是群访。“作为个人,许校长是低调的;但作为校长,为了学校的事情,他一般不会拒绝媒体记者的采访,比如2010年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成立时,我约他专访,他很爽快就答应了。”
特别是从实验室搬到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之后,许宁生更是打破了一贯的“低调”姿态。但他不会大谈个人学术成绩,而是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胡华说,许校长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提出了“人心向学”的理念,就是要求本科生心向学术,教师心向教学。
胡华回忆说,许校长温文尔雅,讲话极富条理,“是典型的理工男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曾对学生提出三个要求
2014年6月,许校长曾对媒体表示,一所好大学,应时刻牢记家长和学生的期待。
他同时对中山大学的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无论学哪个专业,将来要具备人文情怀;第二,将来要能在国际上行走自如;第三,要成为综合素质很强的复合型人才。
许宁生校长尤为重视本科生教育。在他的任上,中山大学把各种经费、人力和指标评估等都向本科生培养方面倾斜。他甚至还提出,要给本科生“增负”,而不是“减负”。“增负”的方法,就是继续推进通识教育。在中山大学,一大批高质量的专业必修课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0/25/content_29526.htm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0/25/content_29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