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从“过海”想起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9-24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9-25 阅读量:

告读者:本栏从去年元宵节开始,到如今,已历一年又八个月,应适可而止了。蒙“花城出版社”将把本栏文章结集出版,名为《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的文化随笔》。业余之作,自知浅薄,敬候读者指正。

广州濒海,对“海”的概念,应该是清楚的。但是,老广州人偏偏让人感到常把海和河混同起来,实在费解得很。当老一辈广州人说“过海”的时候,请勿以为是要渡过南海,其实,他指的只是渡过珠江。

如果你以为老广懵懂到“海”、“河”不分,却又不然。过去我们到荔枝湾玩耍,常听到船工高声招徕:“游河呀!”他们是不会把游荔枝湾说成是“游海”的。至于对珠江的南岸、北岸,广州人准确地称之为“河南”、“河北”,也不会称之为“海南”、“海北”。

老广对河与海的观念,时而含混,时而清晰,细想也不无道理。有考古学家指出,在晋代,珠江北岸边线,直抵当今惠福西路五仙观一带。五仙观中有所谓仙人脚印,其实是海水冲刷岩石留下的痕迹。又指出,两千年前,珠江两岸的宽度有两千米。直到清初,珠江两岸仍相距五百多米。我恍然大悟,原来,过去宽阔的珠江,望过去,真似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怪不得屈大均从江边眺望海珠石,说它“朝晴暮雨,含影虚无,恍忽若蛟宫贝阙,而不可即也”。所以,江上岛礁,被命名为海珠、海印、海心沙,均不离“海”字。祖辈对珠江横无际涯的印象,沉淀为老广的潜意识,这便出现了把“过河”视为“过海”的现象。

沧海桑田,现在,珠江变窄,谁也不会把它看成是“海”了。不过, 老广州人依然惯用“过海”的说法。特别是,“过海神仙”一语,还经常挂在许多人的嘴边。

请注意,“过海神仙”的含义,不同于“八仙过海”。“八仙过海”的歇后语是:各显神通。“过海神仙”则是指:过了海,便成了神仙,其歇后语是“上晒岸”(全上了岸),可以松一口气了的意思。

老广们惯用此语,看来与老祖宗经常需要“过海”,亦即跨渡珠江有关。而渡过这与海一般宽阔的珠江,是要冒上风险的。他们认为一旦过了江,上了岸,才万事大吉,可以“叠埋心水”(放下心来)好好享受。这种心态,代代沉积,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便成为许多广州人的思维定式,也铸造出一些广州人特具的品性。

“过海神仙”,意味功成利就,不必继续进取了。出现这种心态,和珠三角这鱼米之乡,环境相对优裕,人们容易生存的条件有关。小滿即足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有人说,一些广州人敢想敢干,却不善于或是不屑于总结成绩和经验,以求更上层楼,继续发展,所谓 “禾秆冚(盖)珍珠”。这“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思想状态,说到底,是“过海神仙”的潜意识在作怪。

随着开放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州人觉察“过海神仙”的心态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许多人也坚定地抛弃了这并不足取的传统气习。据知,近年广州苏氏三父子,小提琴制作工艺全国驰名,但他们并没有踌躇滿志,反而冲出国门,把生意做到美国去。他们真过了“海”,最终获得了国际小提琴制作的金奖。看来只有克服小滿即足的心态,坚持改革不停步,我们的进步才会更快。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9/24/content_275658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