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阿君和豪仔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忙学业过小日子;然而,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以下简称“蓝信封”)却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交汇——阿君通过面试如愿成为“蓝信封”的通信大使,她的服务对象则是父母常年在东莞打工的河源留守少年豪仔。
自2008年项目起步以来,“蓝信封”已经从过去中山大学学生公益社团,转型为得到三个基金会和政府支持的NGO(非政府组织)。过去的6年中,2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的“笔迹”遍及粤湘两地13所学校,2500多名留守孩子收到志愿者们的亲笔来信,往返信件超过1万封。
一封书信架起爱心桥梁
“小君姐姐,展信佳。和你一样,每次收到信都迫不及待拆开来看,看你给我写了些什么……”河源初三男生豪仔的笔迹,撑满了整整一页纸,他事无巨细地写着自己和在东莞打工的父母一起度过的暑假。看到好玩的地方,“蓝信封通信大使”阿君总忍不住大笑。
每次,阿君都会挑选不同的邮票贴上;而豪仔每次也会把信纸叠成不同的形状放进信封里。在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像阿君和豪仔这样的书信往来,6年来已累计超过万封。
“他曾告诉我父母很早就到东莞打工,平时和爷爷奶奶还有妹妹一起生活。豪仔说,高中也想留在河源读,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在阿君眼里,豪仔开朗、孝顺,但明显比同龄孩子更早熟。
今年暑假,志愿者飞虹随“蓝信封”到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举办“我的田园歌”口述史夏令营活动,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分享了爷爷奶奶们的故事。“这次活动让我对留守儿童看法改变很多,他们很多并没有社会想的那样,心里闭塞、孤僻,反而很懂事,让我们学到很多。”和阿君的感触相近,飞虹认为,在关怀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时,也要撕下贴在他们身上过多的标签。在飞虹看来,他们就像曾经的自己一样,单纯、开朗、敏感,有快乐,也有烦恼。
给留守儿童一个“树洞”
6年过去了,“大学生蓝信封行动”这个曾经的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获奖项目已经蜕变转型,成了在广东公益圈内颇有名气的注册NGO,当年还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研究生的项目创始人周文华如今已是该校在读博士。
关于做项目的初衷周文华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无意看到的一则报道给了自己很大的震撼:一个上吊自杀的留守儿童在遗书中留下了一句话:“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在之后的项目实地调研中,周文华发现,原来把对父母的思念写在信上、却藏起来没有寄的留守儿童,竟有许多。
孩子们需要诉说却无处倾诉,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他们的“树洞”?
慈善家叶祖禹先生在美国开展的以书信为主的“大朋友”项目给了周文华启发。拜访了叶祖禹先生在广州的办事处后,周文华开始组建自己的社团。
“要交流,不要说教”是周文华从最开始坚持的理念,他更希望给孩子们一个柔软而平等的“树洞”。“我们强调心灵层面的交流,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要把孩子们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去考虑。”
2008年,项目起步时,周文华和他的团队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四间中学为服务点。周文华说,主要考虑到有名队员是当地人,资助了数名小孩,与学校关系密切,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2012年底,周文华和他的学生社团,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转型后的“蓝信封”开始探索专业的NGO发展之路,并从治理体系着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和校区队伍的架构。运作日趋规范化、专业化的“蓝信封”陆续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获得“谷歌”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优秀创意项目、“亚德客”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一等奖、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奖等。
目前,“蓝信封”志愿者团队覆盖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有6支高校队伍,其中全职人员3名、兼职人员4名,项目组学生骨干成员48名,常规志愿者约500人。周文华说,今年“蓝信封”得到了3个基金会和政府的支持,“总算可以不用为活动经费发愁了。”
留守儿童至今依然是他们的核心服务对象。常有人问周文华,写信真的能够改变这些留守儿童的命运吗?周文华总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蓝信封’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在于帮助了多少孩子,我们希望积累更加丰富的帮助留守儿童的实践经验,推动社会的改变。”
“把留守儿童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志愿者,是我们的使命。”周文华说。(文中留守儿童均为化名)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9/21/content_7352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