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广东超半数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节选)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09-16第A05版 作者:毕嘉琪 雷雨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9-16 阅读量: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今年教师节前夕,省委书记胡春华赴东莞看望慰问教师代表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读书问题。作为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广东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无疑是提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突破口。

广东是外来工人口第一大省,义务教育就读的外来工子女达396万人,高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并把它列入事关改革发展的全局工作中,推出了公办学位“扩容提质”、随迁子女积分入学、“一市一策”、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随迁子女可异地中高考等政策,让更多的非本地户籍学生在粤平等受教育……

截至2013年底,广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非户籍学生占总数的52.4%,也就是说,广东超过一半公办学位提供给外来工子女读书。

■ 对话嘉宾

罗伟其 省教育厅厅长

冯增俊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中心主任、教授

杨靖波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

广东分阶段分步骤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广东近年在推进随迁子女受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罗伟其:广东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我省在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

我省随迁子女规模大、增幅大且区域分布集中,公办学校学位远远满足不了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而接收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在办学条件、聘请高素质教师及办学水平等方面难以达到当地公办学校的水平。而且,随迁子女流动性极大,使我省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大地方政府教育统筹难度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冯增俊:随迁子女就读问题,广东比别的任何省市都要突出。广东这几年的确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努力,特别是按照义务教育、高中等分阶段来解决,突出优先报考高职、中职学校,这些都是有效的措施。我们做过有关调研,外来工子女如果一下子与广东学校的学生竞争考试,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他们毕业后还要面临就业问题,如果掌握一定的技能会好很多。因此,解决随迁子女读书问题肯定要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解决,如果简单地把外来的经验套到广东,就会乱套。

提升民校办学水平,让更多随迁子女愿意读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探索公办学位供给不足的地方,可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服务。但目前这一做法似乎效果并不显著,有何建议?

罗伟其:近年来,广东在积分入户制度设计框架内,实行随迁子女凭积分享受公共教育服务,公办学位有余额的全部拿出来提供给随迁子女。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我们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学校学位等方式,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并鼓励和引进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力度,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为随迁子女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选择。

杨靖波:2012年东莞重新修订出台《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鼓励公办学位不足的镇街,尝试通过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服务的形式,增加积分学位供给,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惠面。

购买民办学位做法实施至今,只有个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比较多的镇街尝试,全市推广的范围还不是很广。经分析,该政策遇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普通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差距,进城务工人员对购买民办学位不感兴趣,仍然希望到公办学校就读;二是目前镇街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面经费负担比较重,不愿意再购买民办学位增加经费压力。但东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多,增长快,东莞的公办资源已经十分紧张,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公办学位供给,购买民办学位是东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扩大。为了更好落实购买民办学位的政策,我们已经着手会同财政部门,出台购买民办学位的具体实施细则,调动镇街购买优质民办学位的积极性。深入推进民办学校促进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愿意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

向国家争取招生计划,本省高校“提质扩容”

南方日报:随着异地中考、高考等政策的出台,在我省就读初高中的外省籍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几年内会快速上涨,广东将如何应对?

罗伟其:下一步,我们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积极增加公办学位。鼓励采取一校多区、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等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校长、教师在县域内交流,加大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从而减少省内跨区域“教育移民”,减轻城镇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压力。

我省还将依据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人数规模,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争取国家适当增加招生计划,既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又保障我省户籍考生高考录取比例不受影响。

冯增俊:广东现在是外来工人口最多的省,但一本录取率较低。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国家层面应该制定完善的招录政策,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计划数。比如广东异地高考放开后,参加高考人数多了,就要增加招生计划。除此之外,广东也要提高本省高校质量,使一些民办高校、新办高校好的专业尽快提升上去。这些学校适当地扩容,增加招生计划,也能减轻录取压力。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比例,广东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这势必会给广东带来利好。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9/16/content_7350686.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