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桦、古元都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经受战争的磨练,成长为新中国版画界泰斗的。他们同是广东人,同样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坚持艺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为探索富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中国版画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然而,由于具体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的作品内容和风格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李桦的作品侧重揭露黑暗,表现反抗与呐喊;古元的作品重在描述美好、记录解放区火热的生活。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为了让李桦、古元这两个毕生“为大众而艺术”的艺术家更多地被大众所认知和了解,南方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杨小彦,以及古元和李桦先生共同的学生、著名画家赵瑞椿。
■ 专家访谈
谈风格 古元通俗晓畅,李桦立足反抗
南方日报:古元和李桦都是深受鲁迅思想影响的艺术家。在你看来,他们的作品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杨小彦:古元和李桦的木刻同属于那个年代现代主义艺术领域中的左翼艺术,强调艺术为人生、为社会、为抗争、为进步,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相较之下,古元的延安木刻作品更偏于政策图解,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深刻影响,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风格以及明白晓畅的叙事方式。李桦的艺术则更立足于反抗,主观性更强,表现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当然,这和他们两人生活在不同地域有密切关系。创作背景不同,创作的方式自然就有区别。
赵瑞椿:古元生活在延安,所以反映的都是当时火热的生活,比如老百姓的婚姻自由、民主选举、大开荒、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都是这种题材的。李桦在上海领导木刻运动,作品主要揭露的是当时国民党的腐败,同时他也以反帝国主义斗争作为创作素材。他们创作的不同是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造成的。
谈教育 生活中既是导师又如慈父
南方日报:李桦视鲁迅先生为精神导师,其作品给人一种比较激进的感觉。不少人认为他的《怒吼吧,中国!》让人想起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您怎么看?
杨小彦:当时很多与鲁迅联系密切的青年都很激进,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不独李桦如此。李桦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是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造型上的表现性和主题上的象征性,构成李桦木刻艺术的主要特色。不过,说到李桦和鲁迅,文学和绘画毕竟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各自的表达方式、效果不同,作用自然也不一样。
赵瑞椿:李桦搞木刻运动,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直接影响。他在年轻的时候与鲁迅先生通过信,请教过鲁迅先生。他在创作题材上一直都是表现人民的苦难,表现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反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蹂躏,反对国民党的腐败,这就是他艺术创作的主流。李桦先生是当时“白区”木刻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在上海积极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著书立说,也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很有影响力。李桦对青年木刻运动也非常关心,黄永玉就是在他的提携下开始版画创作的。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待李桦先生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
杨小彦:作为解放后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第一位系主任,在教书育人上自然成绩蜚然。某种意义上说,解放后所有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的学生都受到他的影响,能不影响巨大?
赵瑞椿:作为版画大家,李桦是成就卓著的世界级艺术家,在教育方面,他也是非常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央美院版画系是全中国第一个创立的版画系,教学上没有参照样板,李桦很擅长总结教育经验,亲自向学生展示、传授各种各样的木刻刀法、技法。版画系发展到今天,也有50多年了,已经成为中央美院的一个大系。此外,李桦先生既是导师,又像是学生的慈父一般,他的言传身教,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都是我们的表率。所以,我们有些学生就称他为“老父亲”,什么事都愿意请教他,他都能给你回答。这样的恩师就像我们的“守护神”。
谈价值 木刻版画创作思维影响至今
南方日报:有人说,古元的艺术需要创新,但他本人却表示,艺术家应该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您觉得作为古元这样的大家,应该如何去面对创作中的创新与坚持?
杨小彦: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坚持自己,那他还会是艺术家吗?艺术家不一定非得要创新,创新也未必就一定是好的。有的艺术家终生反抗,终生颠覆,有的艺术家终生歌颂,终生写实,至于他们的作品,就让观众自己去选择好了。
南方日报:古元、李桦两人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但现在版画尤其是木刻版画,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木刻版画的精神?
杨小彦:我倒是以为到了今天,我们不应该仅仅盯着版画这一画种的具体发展形式,而应该用一种更宽广的文化视野来考察。其实,古元、李桦那个年代的木刻版画的创作思维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9/05/content_7347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