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广东首台手术机器人将上岗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8-29第A6版 作者:任珊珊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8-29 阅读量:

过去

就诊高峰时排队等电梯往往要花去半个钟头,“等梯难”令人望而生畏。

新大楼

手术、探视、医务人员、医疗物资、污物输送均有专用电梯,记者排队等了不到两分钟,便顺利入梯。

本报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今天正式启用新手术科大楼。记者提前探营发现,新大楼采取智能化、数字化和人性化设计,改善就医环境,有望缓解病人住院、手术排队等候过久等难题。

西医门诊量第一 床位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西医门急诊量第一,去年日均接诊1.878万人次,出院年总人次10.25万例,住院手术人次6.87万例。大量慕名而来的病人因床位、手术室紧张而无法及时手术,医院常规开设夜间手术,加班加点仍不能全部满足病人的需要。

手术科大楼原址为老广熟知的中山一院“工字楼”前座,历时六年建成。据中山一院院长助理祁少海教授介绍,新手术科大楼拥有33间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手术室。其中有华南首个磁共振(MR)复合数字化手术室,首间3D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室,国内最大单体外科ICU。广东医疗界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将于近期在该院“上岗”。

按下按钮血液就送到检验科

新大楼引入新的技术实现减员增效,设立一条最新气动传输物流系统,提高药品、血液等检验样本和医疗器械的传输效率。记者看到,护士将血液样本放入状如炮弹的碳酸酯瓶,投入钢制专用通道,在系统内输入检验科的代码,就像发射炮弹一样,样本传送瓶瞬间从发送终端消失。一分钟后,伴随着管道的轰鸣声,目的地科室的接收终端将“炮弹”吐了出来。

“以前病人一大早抽血,护士把样本送到我们科至少要过一个小时,而现在她们只要在科室按一下按钮,就能送达检验科。”该院检验科主任刘敏教授介绍,由于引入先进的全自动化验系统,出报告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50%,住院病人上午抽血,中午就能在病房终端系统上查到结果。据了解,这套系统的样本测试处理能力最高可达到每小时1.55万份。

外表简陋工字楼屡诞生医学奇迹

1953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原工字楼,得名于鸟瞰其形状呈“工”字。作为新中国的样板工程之一,一楼曾经容纳了中山一院的手术麻醉和大部分病房。这座外表简陋、设施并不先进的工字楼里曾屡次诞生医学奇迹:世界首例人造骨应用于临床,内地首例连体畸形儿分体术、首例亲体肾移植手术,世界首例100%烧伤病人抢救成功,开创中国医学史新里程碑的“中国首例连头婴成功分离”手术等。

由于设施老化,无法满足患者就医需要,2006年底,工字楼的前座和主楼开始拆除,只剩下工字楼后座。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教授表示,目前作为外科楼使用的原工字楼后座,今后也将拆除,改为供病人散步休息的绿地,地下将建三层停车场。此举有望缓解患者就诊“停车难”问题。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8/29/content_2735373.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