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访谢有顺并不容易。身为著名文学评论家,他不但要承载教书育人与专业研究的重担,还要参与各类文学公共事务,评奖、讲演、研讨会延续不断。但在他看来,生命最大的志趣仍是一盏孤灯下的读书生活。
好的学术研究应进入“通而为一”的境界
29岁获得冯牧文学奖,32岁被评为一级作家,34岁成为中山大学博导……谢有顺堪称文学评论界的一个异数,总是能连破各种纪录。对于他的卓异才华,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赞叹:“北方的评论家如下象棋,南方的评论家如下围棋,谢有顺的文章似有综合的味道,真好!”
翻看谢有顺的文学评论文章,对于一位作家、一个文本、一种现象的解读与研究,往往会跳出单一的文学范畴,大量地援引历史、哲学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的著述。由此,一篇评论文章会呈现宽博的气象,而非拘泥于狭隘的专业领域。
对此,谢有顺坦言,这来自宽泛的读书视野。“尽管我研究文学,但我觉得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我喜欢读哲学书,喜欢读一切有思想的著作。而且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会同时把关于这个问题的有关书籍都找出来,有时是二三十本,同时读,一起对照着读。”在谢有顺看来,阅读面广博些,可以使自己对知识不迷信,而会追求一种对知识的贯通和觉悟。他由此认为,好的学术研究,应该进入“通而为一”的境界。
除了专业研究之外,他还购买了大量的人物传记、生活休闲、雅玩图集类书籍,“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读这类书籍”。谢有顺读书驳杂,藏书量也随之剧增。据其粗略统计,他共有两三万册图书。
因为与国内诸多作家有颇深交情,谢有顺也有机会收藏了大量的名家签名本。“最有趣的是贾平凹的一套文集,是他自用的,扉页上写了‘贾平凹自存’的字样,而且是存了多年了,他后来写上我名字转送我了。还有一本他的《秦腔》,他在环衬空白页上临时写了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后,连同书一起送我,挺有意思的。”对于这类书籍,他格外珍重。
读书可以教会人如何选书
如果纯粹出于个人的阅读兴趣,谢有顺对哪几位作家、哪几本书最为青睐?他禁不住列出长长的人名。“外国作家我读得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福克纳、加缪等作家,中国读得最多的是曹雪芹、鲁迅、沈从文、莫言、贾平凹、格非等。他们对生命的表现、对存在的体验,使我认识到,最好的文学是生命的文学,最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但要说起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书,谢有顺不假思索地说到《圣经》,“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语言,我觉得都是最优美的”。
目前,谢有顺读书、写书、出书皆顺,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他读大学之前,阅读数量堪称惨淡。“我少年时代,无书可读,也根本没钱买书,甚至曾把中医的《汤头歌诀》整本背下来。那时我所读的书,就连四大名著,往往都是不全的,是前后掉页的那种。”谢有顺正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图书,阅读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那时成天逛书店,泡图书馆,等每一本新期刊出来。也常常在宿舍熄灯后,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我是宿舍里睡得最晚的人,平时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把多数时间都用来读书了”。正是凭借着对文学的超强的领悟力与勤恳的劲头,谢有顺很快在文学评论界崭露头角。
能否向读者推荐几本书目?最后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谢有顺坦言,从不推荐书目。“你要选择什么书读,只有从读书中才能摸索出来。”他坚信,读书本身可以教会人如何选择图书。
最青睐的中外作家
外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福克纳、加缪等
中国作家:曹雪芹、鲁迅、沈从文、莫言、贾平凹、格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