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医师叶伟军接到了两年前的女患者刘玲(化名)从新疆打来的长途电话:“我现在状态很好,肿瘤已经两年没有复发了。”
放下电话,这个熟悉的声音把叶伟军的思绪带回2011年8月。当时他主动请缨,成为该院第三批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下称“新疆肿瘤医院”)的医生。短短一年半时间内,他成功在当地打造了一个妇科肿瘤放射治疗科,擦亮了广东医生的名片,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叶伟军只是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援疆医生的一个代表。从2005年9月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向新疆肿瘤医院分三批派去了七名援疆专家,不断为影像、外科、放疗等学科建设输送人才,更是填补了好几项技术空白。笔者8月23日获悉,第四批专家也即将出发。
“用活”设备惠及患者
尽管叶伟军已回广州一年半了,如今新疆肿瘤医院妇科肿瘤放射治疗科二病区还挂着“主任叶伟军”的牌子。两周前,他还应邀去了一趟新疆,刚到科室就已有八名患者在等着了。
那天,叶伟军从一大早看到了晚上,终于把病人看完。“虽然辛苦,但看到他们这么信任我,不能辜负呀。”谈起感触,叶伟军的思绪飘到了两年多前。当时,他主动请缨踏上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路,来到了新疆肿瘤医院。
考虑到叶伟军在妇科肿瘤放疗方面的专长,新疆肿瘤医院专门成立了妇六科(后为妇科肿瘤放射治疗科二病区),由他管理。接到重任后的叶伟军细思如何建设新科室:“我发现医院放疗设备都齐全了,但三维放疗等设备都被闲置着,还在用传统的放疗方法,这不仅疗效不佳,还可能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治疗某些重症病人时,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从而惠及更多患者呢?说干就干!叶伟军打算先盘活设备资源,并针对科内医生开展个体化三维后装放疗培训。“肿瘤放疗就像打仗。传统放疗只在二维角度下操作,相当于‘炮弹’,易造成误差;三维后装放疗相当于‘导弹’,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能实现定点清除肿瘤细胞,且不伤害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
三维后装放疗设备投入使用后,挽救了不少重症患者的生命。
一名女患者持续高烧40℃,多次注射消炎针无效后找到叶伟军。经检查,叶伟军发现她患有宫颈癌合并宫腔积液。“患者的肿瘤很大,也无法通过传统的腔内插管方法导出宫腔积液,可能有生命危险。”
新技术开始发挥作用。叶伟军通过患者的盆腔磁共振图像定位肿瘤,第一次行肿瘤组织间插植术后,患者的肿瘤缩小了50%,第二次共缩小了80%,随后肿瘤合并的炎症明显好转,宫腔积液也得以顺利引出。一周后,患者成功退烧。
叶伟军介绍,从医院反馈的数据来看,科内妇科肿瘤采用个体化三维后装放疗的病例达到95%。据已完成治疗的98例根治性宫颈癌放疗后的复查结果,只有3例未得到控制,肿瘤完全缓解率97%,达国内先进水平。这意味着在短短的一年半内,叶伟军就打造了该院的龙头科室。
在叶伟军之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副主任伍尧泮作为该院第一位援疆专家,也打响了头炮——他到来后“激活”了闲置着的钼靶乳腺三维立体定位机器,为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赢得大量“粉丝”
叶伟军主要从事妇科肿瘤放化疗,除了复杂的病症外,该科的医生还会遇到另一个难题:由于患者患的是宫颈癌或外阴癌等疾病,自然有人感到尴尬,不愿和男医生接触。
但奇怪的是,叶伟军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反而有许多“女粉丝”。他有什么法宝?叶伟军说,“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充满同情心和工作热情能换取患者的信任,这样她们的依从性就会好了。”
201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总医院女医生刘玲(化名)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找到了叶伟军。原来,她十多年前曾做过外阴癌手术,不料肿瘤突然复发,侵犯阴道、尿道等多处位置,并形成直径约5厘米的大溃疡,疼痛难耐。
“治疗会涉及女性敏感部位,而且非常疼痛。所以每次治疗我都会做大量的沟通和安抚工作,患者也十分配合。”叶伟军对刘玲采取了CT引导下三维组织间插植加腔内后装放疗,并配合调强外照射、同期化疗等治疗方法。不久后,经临床及MR(核磁共振)检查,她的肿瘤完全消失,溃疡面也缩小了许多,随诊2年,医生发现她完全康复了,自觉身体也没有不适。
本以为只能“等死”的刘玲获救后甚是感激,如今两年过去了,叶医生也回到了广州的工作岗位,她仍不时打电话问候自己的救命恩人,拉拉家常。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升平对新疆的喜爱溢于言表。2008年他参与援疆工作后,构筑了“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深厚情谊,还积极引荐受援单位人员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协助开展肿瘤生物治疗、建立肿研所等工作。
“尽管我们这边的医疗资源很紧张,但我们一向十分重视援疆工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建超表示,针对当地病人和受援医院的需求,该院选派的均是素质高能力强有高级职称的医生,通过临床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输出理念、管理、技术等措施,“我们要做的是‘真枪实干’,把援疆工作落到实处。而随着派出专家的不断轮替和受援单位不断选派人员到我院进修,援疆工作更是由‘输血’式援助转化为‘造血’式援助,继续为边疆老百姓服务”。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8/25/content_7343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