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慧(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为罕见病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筹款的“冰桶挑战”,最近风靡全球社交互联网,旋风前几天刮到国内,吸引了大批体育界、演艺界、科技界名人加入。这项活动兴起于美国,按照规则,应邀参加者需在24小时内用冰水将自己从头淋到脚并且上传视频,否则要向A LS协会捐100美元。完成挑战的人,可以点名挑战三位朋友继续接力。许多参与者既接受挑战,也捐款。
奇怪的是,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作为中国NGO的重镇,大部分N G O对冰桶挑战反应冷淡,反而是北京、上海两地的NGO热烈参与、积极表态。一冷一热,值得思考。一方面,因为广州本地缺少“被点名”的名人,难以刮起冰桶旋风。另一方面,业界人士可能对冰桶挑战这项活动心存疑问,觉得明星在拿公益作噱头,作秀、炒作多于为渐冻症等罕见病做实事。
但是,我想如果对公益活动最新的筹款方式多些了解,也许可以减少一些误解。我们熟知的筹款方式,通常是围绕受惠群体做文章,生产和售卖一件实在的产品,让人们捐款“购买”。譬如,为干旱地区打水窖,为灾区儿童重建校舍,为贫困地区的学生购买营养午餐。为了吸引更多“好心肠”的捐款人,传统公益活动会采用图片展览、短片播放、当事人叙事等方式,极力展示和渲染受惠群体的悲惨和窘困,从而引发广泛的同情,掏钱去“购买”水窖、校舍、午餐这些公益产品。传统公益活动强调产品质量、以悲惨打动人。好处是一笔钱砸进去,产出很实在。但是,短板在于难以持久地传播,甚至可能产生造假和层层摊派。
但是,冰桶挑战代表着一种新公益,它围绕着捐款人做文章,创造和兜售一种体验。参与者在炎炎夏日当头浇自己一桶冰水,肌肉收缩麻木。寓意是,参与者一瞬间体验渐冻症,并且与它对抗。与其说为渐冻症协会捐100美元,还不如说花钱购买这种体验。其次,这种公益活动将捐款人视作“游戏人”,而非“好心人”。为他人做善事当然重要,但是人们也追求欢乐、个性、胜利与荣耀。因此,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新公益采用各种好玩的游戏、竞赛和派对等方式。就像冰桶挑战中,不仅朋友圈中击鼓传花笑声一片,而且也是个人选择:来一桶为荣誉而战,还是捐钱躲避湿身?是栋笃企兜头淋,还是像比尔·盖茨,很酷地专门设计一个湿身设备?新公益活动以体验和传播欢乐为核心,有时候看起来的确就像一场闹剧。但是,好处在于人人都乐在其中,容易形成大规模传播和效应。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为帮助罕见病患者筹款,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这个当然是可以讨论的。不过,冰桶挑战所代表的新公益思路,值得广州公益界的重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灵感和思路,设计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14-08/21/content_2149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