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广东讯 8月6日,中山大学文科校级公共平台会议“从跨文化哲学角度重审知识的教学与传播模式”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来自广州、北京、内蒙等地的学者20余人参会。
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鞠实儿在开幕式致辞,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必要性。在半个小时报告、半个小时讨论的阶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诚、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朱一文、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讲师陈志辉、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江璐、潘大为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汪小虎等六位学者结合所在学科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发言。郑诚报告了《明代后期欧式火炮的本土化历程》,从三个案例反应出明代后期对于欧式火炮的仿制和改进的情况,并讨论了外来互动和技术传统的关系。陈志辉报告的题目是《乾嘉天算专门之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渗透》,报告阐述了在乾嘉时代考据学盛行的大背景下,天文算学的知识在科举考试中被运用和在师友圈中传播的情况。朱一文的报告则以唐人对《五经算术》和《仪礼》的注疏做比较,阐述了在唐代国子监的六学中,除了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教授数学知识,并详细说明了两者的差别。
在全部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对全部报告进行了讨论。与会学者认为,本次会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报告者的学科方向非常广泛,并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真意;二是报告者经由充分交流提升、推进自身研究,互助互利,体现了现代学术的重要特点,即学者们再也不是在书斋里独自做研究,学者间交流互动之密切前所未有。
这次会议是中山大学设立文科校级公共平台以来的第一次会议,据中山大学社科处副处长袁旭阳介绍,学校设立这一平台,主要是希望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改变缺少前沿交叉研究与交流空间的现状,推动前沿与交叉研究,培养跨学科交流的传统,使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进行相互交流,实现交流自然化、常态化、机制化。学校希望平台能推动大家做朋友,交流时不包含功利的目的,各种合作研究计划的产生,可以视为交流的自然副产品而不是交流的目的。平台参加者主要是40岁以下的年轻文科学者,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有学术沙龙、学术报告、学术考察、校外学者邀请、小型学术会议、午餐会与茶会等,不追求严肃的形式,也不追求规模。同时,这个平台所属的前沿与交叉研究和人文基础研究、应用与决策研究一起,成为该校今年启动的文科“三驾马车”之一。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n/gd_zxjl/201408/t20140811_1285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