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简介
陈少明,广东汕头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中国哲学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曾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等机构做客座研究员。研究成果曾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著作包括个人专著5本,合著3本,主编5本。代表作为《〈齐物论〉及其影响》(北大出版社,2004年,2006年),《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三联,2008年)。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如何追求内心的宁静幸福?庄子的生命哲学,可谓发人深省的清凉剂。
说起庄子这位2500多年前的智者、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人们往往会想起“庄生梦蝶”的哲学思辨、“庖丁解牛”的人生智慧,还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经典名句。庄子善讲寓言故事,倡导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追求内心的自在超脱,以独特的形式参与了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
近日,由广东省文明办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经典·对话中国精神”系列讲座第三期讲座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讲授庄子的生命哲学,并与20多名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学子对话交流。南方网全程录播。
◎庄子其人其书
思想源于老子学说,善讲寓言
历史上介绍庄子的材料,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主要思想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批评孔子学派的人、阐述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王公大人都不重用他。”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几个要点。第一是他的年代,跟梁惠王、齐宣王同一个时代,而孟子的书里面有专门跟这两个王对话的记录,可见庄子跟孟子是同一个时代,有助于把他们的思想作对比。但有一个比较蹊跷的事情,无论在庄子的书里面还是孟子的书里面,我们都没有发现他们知道对方存在的迹象,而他们表达的东西跟对方却是针锋相对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第二是他思想归本老子,反对儒墨,王公大人不喜欢庄子,庄子也不喜欢王公大人,他们就“一拍两散”。三是《庄子》这本书跟庄子的关系,《庄子》成书过程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只知道魏晋时期成了书,西晋玄学家郭象注这本书时进行了整理,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总共33篇文章。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的作品,或者外篇、杂篇也有一部分是。外篇、杂篇的一些文章,有可能是庄子的学生、庄子的追随者写的,他们把它合到一块,用庄子的名字标榜。古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们今天把别人的成果说成我们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图利,而古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传播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附会说是伟大人物的思想,便于流传,这有很大的区分。
◎庄子如何理解生命价值?
谢绝当大官,宁可活着在泥里打滚
生命哲学,通俗来说,就是研究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哲学家来说,他要先研究自己的人生态度,并试图用自己的态度影响别人。这样一来,他就需要反思自己,并让别人理解自己。庄子讲人生,不是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没价值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生现象来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庄子》这本书里有20多个关于庄子的故事。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观:一天,庄子正在濮水之上垂钓。忽然走来两个衣冠华贵的人,向庄子恭敬施礼,说他们是楚王特派的使者,想聘任庄子为楚国相。庄子一生困窘潦倒,只做到一个小小的漆园吏,一旦荣任大国之相,那可真是一步登天。庄子却一边继续垂钓,一边悠闲地向两人讲起了典故:听说你们楚国有一只神龟,这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但是你们国王还把它包得漂漂亮亮,藏在庙堂上,我想问你们,这只龟是想死后被弄成这样,有高贵的地位,还是希望继续活着在泥土里打滚?这两个人说,肯定是活着在泥土里打滚。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在泥土里打滚。
就这样,庄子谢绝了大国相位。庄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不趋利,把人格和精神自由看得高于一切。我们现在常说做快乐的小猪,就是来自《庄子》的故事。快乐地活着很重要。
◎如何实现生命价值?
不注重世俗“成功”,追求精神的超越
《庄子》写了40多个有关孔子的故事,但庄子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与儒家思想不同。
儒家对于“人”的价值评判,往往是以其在社会上的道德品格或功业成就为基准的。也就是说,人的个体价值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要依据社会的参照才能凸显。对生命价值实现的理解,最通俗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成功”的定义。赚钱越多或职位越高,是不是就越成功?如果说需要累积很多物质财富,才算成功,才算是有价值的,难道没有累积大量财富的大多数人的生命,就是没有价值的?庄子提出了实现生命价值的另一种思路,即注重个体存在的自然和自由,追求精神对生命的超越。
《庄子》书中用了许多身体残缺之人的故事,来表达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这些人不是歪鼻子就是大小眼,最奇怪的是肩膀高过头顶,庄子把世俗认为非常英俊、健康的身体,都写成没有那么重要的。庄子认为,这些“畸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为形体的残缺所困,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与快乐。
庄子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应该把你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别人。假如用一样的价值来衡量社会所有问题,一定有些痛苦不堪的事情。热爱生命,也表现为对别人所认同的价值采取宽容、尊重的立场。
◎如何追求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不要把快乐强加于人
在生存方式上,庄子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庄子·齐物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不要以为你了解别人很困难,其实你了解自己也很困难。把它变成哲学问题就是,我们哲学家所说的“主体”,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不是自始至终确定无疑的。很多“是非”,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人世间为所谓“是非”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斗争、争夺,很多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涉及到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主张的时候。
在庄子的世界观里,万物是平等的。不仅人对人要尊重,对物亦然。儒家以人为类,强调人与物(尤其是动物)的界限,所以骂人最刻薄的话就是“禽兽”。在儒家看来,强调人伦意识,是克服兽性的保障。庄子却相反,将鸟兽虫鱼都提高到人的地位来看待。虽然面对共同对象时,人与动物的感受可能不一样,但同样有喜怒哀乐,同样有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在庄子心目中,物各有知,都有自我。关键是物同人一样,都是有情世界的一员,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这也是他讲“鱼之乐”所蕴含的意义。
儒家跟道家,或者孔子跟庄子的共同点表现在:他们都热爱生命,儒家认为生命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独自一人快乐,而要跟别人一起快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庄子也讲快乐,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各得其乐,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强加于别人。人应该快乐,应该热爱生命,这方面儒家和道家是一样的。
链接
庄子的“和谐观”:“与天和”、“与人和”、“心和”
有学者指出,庄子对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启示,就是“和谐”思想。“和谐”包括了三个层面,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这三者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与天和”、“与人和”、“心和”。
庄子《天道》篇提出,“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一段文字指出明白天地之德,不违背自然之道,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得到“天乐”;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人,顺应民心办事,自然会得老百姓的拥护,就会得到“人乐”。
在“与天和”方面,庄子认为,“圣人处物而不伤物”、“天与人不相胜也”,人应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睦共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与人和”方面,庄子提出一个主张:“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他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适其适、自然而然、自得其乐、不为名利外物而苟合。
在“心和”方面,庄子倡导“心斋”、“坐忘”,排除欲望、形体、思虑的干扰,达到精神的解放、心灵的自由。
经过“与天和”“与人和”,才能达到“心和”的最高境界,这是庄子“和谐观”的最终落脚点。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如何保护环境、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借鉴意义。
左手庄子右手孟子,可为处世良方
近年,从西方到东方,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许多人精神迷失,“郁闷”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抑郁症患者急剧增加。一本《幸福的方法》风靡中国、美国等国家,该书由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泰勒博士撰写,已被翻译成16种文字在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什么是幸福的方法?人们在寻找东方传统智慧的启示,把目光投向了庄子。
著名作家王蒙近年连续写了三本解读庄子的书——《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庄子的奔腾》。在《庄子的奔腾》一书中,王蒙多次提到“幸福指数”这个流行词汇。在王蒙看来,人生不要搞得太烦琐,礼法不要定得太严格,关系不要推敲得太清晰。“《庄子》倡导的就是这种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人生原则与处世方式。如果说几千年前的《庄子》有什么现世价值,就是教给人们一种能够幸福的活法。”
王蒙说:“庄子是把思辨变成了艺术,把哲学变成了激情,把著述变成了表演。你看《庄子》跟欣赏一次艺术晚会一样,庄子是有身段的,他是多彩多姿的,不光是说出话来有含义,哪怕里面一个小小的玩笑话,也是令人入迷的。”在王蒙看来,《庄子》是一种精神上的体操,给人以新鲜的呼吸。《庄子》是常读常新的,其中深意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会被逐渐领悟。
读《庄子》有什么收获?王蒙概括了六点:一是开阔,心胸阔大通达,不自我较劲、钻牛角尖;二是辩证,立体思维,多向运动,不犯傻,不僵化;三是尊重自然,尊重客观世界,不搞主观膨胀蛮干;四是乐观,无物不通,无事不明,无难不化;五是琢磨,万物自得,自有其理其道,大事小事,都是哲学题目,都好动脑筋,开心窍、发展智力;六是终极性思考,不仅就事论事,也锻炼心智。
有学者指出,“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对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对逍遥境界的执著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精神安慰。庄子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他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有人曾说,如果能把孔子称为“圣人”,那么就应该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顺应自然,尊重万物的变化;他坚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着宁静、平和的心态。
对于老庄和孔孟,有人作了比方:得意时,孔孟是手中的利剑,激励一往无前地入世;失意时,老庄就是温柔的枕头,抚慰内心的伤痕,看淡世事变迁。
而著名庄子研究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曹础基则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失意之时,读读孟子,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勇气;在得意之时,读读庄子,时刻警醒自己,名利财物不过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也不过是时空里的一粒尘埃,不可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妄自尊大。左手庄子,右手孟子,不失为现代人处世的良方。
■ 对话
需要儒家的担当 也需要庄子的豁达
问:《庄子》就像一本寓言故事书,不太好懂,应该怎么入门?
答:《庄子》这本书,在故事背后有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从西晋时期的郭象开始至今仍不断有人进行注释。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庄子》的原意,这就不好说了。古人说,与其说这个人在注《庄子》,不如说是用《庄子》注他自己,几乎历代都有这样的状况。目前来看,公认的《庄子》文本主要是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问:前几年有一个争论,“目前中国需不需要庄子精神”?有人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流行,可能导致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可能会培养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而培养不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认为,不必将某一种主张或趋向视为整个社会所有人的价值追求。我们需要有儒家的社会担当,需要入世精神的价值,需要有公民意识。同时,如果周围有跟庄子一样生活态度的朋友,因为他不是你提防的对象,有个性和魅力,相信你也会很喜欢。在功利主义的年代,每个人都多一点庄子的精神追求,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一些。
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自由”、“平等”等理念,在《庄子》等典籍中能找到怎样的思想渊源?
答: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儒家提供的,道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源头。现代人讲庄子,挖掘其正面的社会价值。章太炎写《齐物论》,就强调庄子“平等”的精神;有一些人把“逍遥游”解释为“自由”的精神;还有庄子讲“与天和”、“与人和”,对现在的“和谐”、“和合”思想很有启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我更喜欢庄子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宽阔胸怀。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一些功利的事情,也需要做一些功利以外的事情。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8/14/content_7339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