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孙中山手书校训警醒中大人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年7月24日A02版 作者:雷雨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4-07-24 阅读量:

编者按:名校校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立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训故事”专栏,走访省内各级知名学校,深入发掘校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其对于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敬请垂注。

7月初的中山大学,毕业生忙着用相机定格自己对校园最后的纪念。一张张红砖绿瓦的康乐园毕业照中,哪里的人气最高?是立在校道中段,孙中山手书的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九十年前,孙中山在革命的风起云涌中,创办了这座南中国的知识殿堂。九十年风雨如晦,几度迁徙,分合相继,不变的是校训精神。1993年,中大校方重铸校训训词,并立于康乐园怀士堂后的草坪。21世纪相继建成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东校区,也都立起校训碑,时刻警醒每一个中大人。

孙中山留给中大最后遗训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下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同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孙中山为该校的成立亲笔题写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介绍,当时因为直系军阀冯玉祥于10月发动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权,邀请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先生忙于准备北上事宜无法光临成立典礼,乃摘录《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手书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

“孙中山当时办这个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政府官员、科学家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有一种革命思想、能够复兴中华民族的人才。”我国行政学泰斗、中山大学教授夏书章如是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成为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孙中山先生留给中山大学的最后遗训。

大师身体力行诠释校训精神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中大的90年历史里大师辈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是关于学者的“传奇”,一位位师者身体力行,诠释了校训精神的真谛。

1927年,鲁迅成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深入阐发了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宣言,这句话后来成为中大学子的光荣革命传统。

“鲁迅在礼堂做开学典礼的致辞……使得听众敲碎过去‘乐土’‘天堂’的迷梦,清醒过来的要振起精神去作更远大、更彻底的目标的斗争!”1927年在中大读书的学子清水在《我怀念到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追求真理的校训精神。他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1944年,一直患眼病的陈寅恪完全失明,仍然坚持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开课。无法自己书写,便用口述的方式,逐字逐句请助手记录,历经十余年,最终在75岁之际完成了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以如此坚韧的方式笃行学术理想的诸多学人,正是中山大学的风骨和灵魂。

九十年来,中大先后聚集了一批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郭沫若、顾颉刚、鲁迅、陈寅恪、赵元任、杨树达、谢家荣、罗宗洛、马寅初、吴玉章、罗常培、汪敬熙、黄际遇、姜立夫、蒲蛰龙、杨成志、张云、朱谦之、陈国达、陈焕镛……他们始终以寻找真理和践行真理为己任,校训精神熔铸了一代代中大人的品性和价值追求。

毕业训词鼓励学子追求真理

时代在变,中山大学也早于1952年与岭南大学合并,迁入珠江畔康乐园校址。穿行近一个世纪,笃行校训的中山大学并不孤独,对校训精神的认同从不止于这片校园里的师生心中。

10年前,在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哈佛大学将哈佛学院的三个本科生图书馆之一——喜乐斯(Hilles Library)共计16万册图书捐赠给中山大学,其官方理由是“两所大学的校训表达了共同的大学精神——追求真理。”

为了在万变的新时期更好地阐释校训精神,2007年,中山大学还将诵读孙中山所作的毕业训词加入到毕业典礼仪式中。毕业训词与校训一脉相承——“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每年毕业季,康乐园齐聚本、硕、博各阶段约1万多名毕业生,校长及主礼教授由权杖引导入场,校长庄严宣读毕业训词,让毕业生聆听最后一次教诲,这也成为众多中大学生对母校最庄严的回忆。

为让大学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性,远离喧嚣浮华,中山大学选择回到校训“修身至诚”的本意提出“人心向学”。现任校长许宁生说:“心诚则事成。心要静,静则思远,思远则成大事。”

■对话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校训表达追求真理精神

南方日报: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你认为它的当下意义是什么?

程焕文:大学是培养人才和钻研学术的地方,大学精神的本质是探索和追求真理。中大的校训在全国大学中是比较独特的,90年来从未变过,它表达了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虽然这十字校训出自《中庸》,但它超越了传统文化,被赋予了现实意义,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自由、平等”一脉相承。

南方日报:在校训传承中,中大似乎格外注重发挥仪式的功能。请谈谈原因是什么?

程焕文:无论是“校训”,“祖训”还是“家训”,他们都是长辈对于晚辈的深切希望和谆谆教诲。中大将其融入典礼,能够塑造更强的仪式感,让每个毕业生都铭记一辈子。就像孙中山先生在毕业训词中所说,“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就是要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争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