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甘阳,坐在“康园论坛”的现场,静心倾听着各地学者关于“康有为与制度化儒学”的思想论剑。
6月26日至28日,由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康园论坛在西樵山举行。为期三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外国知名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再现西樵山“理学名山百家讲”的景象。
在与会专家之中,甘阳,这位广东著名学者迅速成为了论坛的焦点。这不仅因为他“领衔”为康园论坛作主题演讲,更因为他所创建的略带“神秘”色彩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何为“通识教育”?当前国内为何需要以“通识教育”回归文化传统?博雅学院为何而办?他对广东包括佛山在城市发展中传承岭南文化,有何寄语和建议?
谈通识教育 万木草堂与通识教育有类似之处
“通识教育”是甘阳近年来专注的问题之一。他希望在大学扩招风气下,通过阅读中西方经典,让学生养成除专业知识外的气质。目前,全国985高校几乎都在推行“通识教育”。
南方日报:你怎么看康有为曾经推广的“庶民教育”?
甘阳:庶民教育也就是平民教育,这是康有为提出的。康有为主要是批评科举,指责其使少数人受益,与大多数老百姓无关,这个说法有欠缺。我认为,儒家和普通老百姓恰恰相关,比如“孝悌”的道理。他认为搞孔教会,给老百姓普及教育,其实几千年孝悌概念早已深入国人的心中。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通识教育实践进行如何?
甘阳: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成立5年,送走两届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加多元。中山大学2009年全面推广通识教育,4学年8学期中的3个学期作为通识教育,其中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两门核心课程,所有学生需参加并考试。全国985高校目前几乎都在推行“通识教育”。
南方日报:两者的关系如何?
甘阳: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与康有为万木草堂教学有类似之处,康有为开堂授课包括中西方学说,我们现在采用现代大学制度,利用现代大学手段,学生接受知识的广泛性远比过去强。康有为提倡的过分政治化,我们主要强调人的基本修养。
谈文化广东 发展文化需要潜移默化不能过于功利
在一些高校实践当中,国学被视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兴起国学热,是国人的一次寻根之旅,传统文化再次受到重视。甘阳认为,广东应该多举办类似“康园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活动本身是对当地的一种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经济是为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单纯赚钱,广东应该重视传统教育,提升人的素养。
南方日报:举办康园论坛等活动,对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有何作用?
甘阳:“康园”论坛每两年一次,吸引国内外学者参加,将提升南海知名度。广东应该多举办类似活动,活动本身是对当地的一种教育,能唤醒当地文化自觉,就会有自豪感,并提升读书的欲望,而不是只看经济增长指数。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经济是为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单纯赚钱,广东应该重视传统教育,提升人的素养。
发展文化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过于功利地去看。希望佛山和南海继续支持岭南文化研究院,将其办实、办好。
南方日报:当今信息时代,“通识教育”办学出路在哪里?
甘阳:通识教育是为了给学生一种灵魂,有灵魂有气质的人意味着能与现实社会、与当下的庸俗、当下的时流保持距离。正规教育必须有提供者,否则学习者很难有自觉性,也难以找到入门路径。目前,不少高校面向社会办学,如很多企业家补习文化知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广州的万木草堂现在也用起来了,西樵山的三湖书院如果也能开放的话,将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南方日报:相比万木草堂,对岭南文化研究院如何推广,你有何建议?
甘阳:岭南文化研究院要广设一些体验项目,如京戏、昆曲、古筝、古琴之类的班,通过这种雅会的形式,影响参与者。建议南海用好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平台,比如可以找广东的粤剧研究机构合作,它们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通过合作来做好普及推广工作。
谈学习西方 了解西方要从文明源头开始
甘阳近30年的人生几乎“每10年为一阶段”。从1980年代引入西学,1990年代前往美国,到最近10年在香港接触通识教育,他始终在思考,如何理解西方,如何理解中国,中国文明的自我期许是什么?这位北大硕士在迈入花甲之年,最终将人生实践定格在“通识教育”,并让他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南方日报:你上世纪80年代组建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引入西学。现在看来,30年前后当前学术思潮有何不同?
甘阳: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做得最多的是,大量引进西方学说,特别是学术著作。因为和外界失联太久,完全不了解外面的情况。现在仍在做引入西学的工作,当然也有声音排斥西方学说。我认为,既要了解西方又要了解中国,了解西方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
南方日报:什么时候开始转向对中国的关注?
甘阳:从美国回来又去了香港大学,我陆续感觉到,我们对西方的了解,面上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一方面要开始大规模了解中国,也是时候告别大规模学西方但仅仅停留在皮毛的阶段,现在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这需要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比如从古典文明开始。
南方日报:通识教育如何关注中国?
甘阳:高校学生首先要了解本国文明,然后知道中国在全球的处境,并对国际关系有基本了解。博雅学院强调经典阅读,本科四年既学古希腊文、拉丁,也读《孔子》、《孟子》、《左传》、《诗经》等经典,体现从源头去了解中西方文明。
谈文化传承 回归传统是当前最大共识
康有为遍寻改革良策,行走30余国行程60万公里。事实上,康有为“大同”思想并没有仅止于理论。从了解西方到理解中国,甘阳也已经实践了30年,且还在继续。他高兴地说,当下中国已凝聚了某种“共识”,文化自信正在回归。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你为此次康园论坛作了主题发言。你认为,康有为的一些思想和实践,对当下有何裨益?
甘阳: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是最早力主变法和改革的人之一。当下中国正经历的改革,也要明白传统文化根基在哪里。康有为建孔教会、依赖西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他始终坚持中国文明根基,坚持不能把传统给破坏掉。
同时,康有为式的“改良”,目的是为了把一个事情往好的方面改。另一方面,康有为对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当下仍具借鉴意义。不是一切都摧毁重建,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慢慢改进,是一种改良的态度,而非激进的做法,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比方说,当下有人反对高考制度,但不可能立马取消高考,这时候就要通过改良的手段,慢慢修复、完善。在当下个别领域矛盾激化的情况,如此前城管饱受非议,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采用改良的方法也许能有效缓解。
南方日报:你刚才提到一些社会热点,请问从文化层面来看,当下社会形成了一种什么“共识”?
甘阳:我们现在的共识很明确,就是要回归中国的传统,这也是最大的共识。现在从上到下,从官方、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对中国文化越来越自信,这应该是100多年中国文化的最大变化。晚清以来,中国对传统文明普遍信心不足,甚至有人唯西方是从,对自己的文明肆意攻击,但当前文化自信正在回归。
谈佛山发展 珠三角发展应更多注重文化力量
文化学者眼中的区域发展,无疑都带着文化味。无论是比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还是为佛山招揽高端人才支招,甘阳总是快人快语,他痛陈弊病只为开出药方。归根到底,甘阳认为,广东应该大力发展传统教育,提升民众修养,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方日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关系是老话题了。你老家在江南,一个文化学者眼中的长珠对比是怎样的?
甘阳:晚清时期广东的思想文化活跃,这些年致力于改革发展,给人家感觉广东很看重钱,这种形象必须改变。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家站在一起,谁更有修养一目了然,这不是赚多少钱的问题。珠三角在文化方面与长三角差距不小,最后肯定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相比江浙、上海等优质、集中的高等教育资源,广东应该下决心发展教育并加大投入。
南方日报:佛山当前已提出从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的新城市宣言,今后要让城市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请问你对此有何进一步的建议?
甘阳:佛山经济总量是全国第八位,这是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排名,很了不得。所以说,佛山的经济没问题了。但我还是觉得,佛山市民应该活得闲适一点,多做些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从完善文化设施、提升市容市貌入手。佛山接下来还要争做文化大市,佛山有能力跻身全国排名前十的文化城市。
而具体到南海,南海一直是改革开放先锋,但这个城市现在是否可以更悠闲一些?不能成天像很多地方一样,仅止于大兴土木,该建的当然还是要建。除此之外,南海还应该更注重市民安居乐业,多注重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西樵山近年来在传承岭南文化上一些做法,就值得关注。
“正在创造传统”的博雅学院
甘阳在引介西学,沟通中西文明上,有大胆实践。
从1980年代,甘阳成立象征中国学术新生代崛起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在“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活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坚力量。
无论1980年代在大陆、1990年代在美国,还是最近10年在香港和广东,从一开始热衷西方学说到呼吁从中国传统脉络中找出路,甘阳思考的主题依旧,即如何理解西方,如何理解中国。
“我们在创造传统。”6月22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14年毕业典礼上,甘阳此语道出其在通识教育试验中收获的欣喜。如何与物欲横流的社会、与当下的庸俗、时流保持距离?“只有古典教育、经典阅读,才能培养人的高尚气质。”
接触原典开启独立思考
6月22日,甘阳送走博雅学院第二届的毕业生。今年,是博雅学院开办的第五个年头。这个引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风气之先的学院,每一步都引起外界关注。毕业生流向更多元了:多数人选择继续深造,两人当村官,一人参军,一人选择到新疆工作。
当博雅学子日愈轻松地面对“那本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诗经》、那些天书般的拉丁文”时,甘阳感慨:中大博雅学院已创造了中国博雅教育的传统。
“只有接触原典,进入那些伟大的作品,你才能开始独立思考。”甘阳此言正是针对当下现代高等教育的弊病。“现代人写的东西,即使像冯友兰先生写的《中国哲学简史》非常优秀,都还是有太多时代的局限性,而原典是超越时代的。”
《左传》、《诗经》、希腊文、拉丁文,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成为高等教育中独特的课堂。
学院大一大二通识教育,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毕业生分别拿到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的学士学位。本科四年学习古希腊文、拉丁文,读《孔子》、《孟子》、《左传》、《诗经》等经典,一部书读一个学期。每月完成5000字读书报告。相较而言,中山大学其他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内容仅是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两门核心课程。
从新生中二次选拔,理念认同很关键
博雅学院是中山大学为探索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每年从入校新生中精选30名学生。经学校规定的报名、遴选程序而被最终录取进入博雅学院的学生,不再属于原录取院系和专业。一般情况下,包括甘阳在内的多位老师都会对报名者进行约15分钟的面试。
在面试中,考生必须回答为什么选择博雅学院,对来自热门学院如中大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的学生,博雅学院还会先劝其三思,是不是更适合原来的专业等。
“报考的新生要对博雅学院有强烈的认同感,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读博雅学院,并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才有可能被录取。”甘阳表示。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今年首次开放了志愿投档。甘阳透露,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今年仍旧从入学新生中采取二次招生。“重庆大学人文社科比较弱,出于增设文科学院的考虑可以理解。但中大还是坚持二次招生,本来博雅学院的专业选择就是各种各样的,不是一个单一方向。”
坚守精神家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中大博雅学院这一广东通识教育的“试验田”,一开始诞生就备受关注,同样伴随着争议声。但甘阳仍旧坚持“教育首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专家”。
博雅学院第二届毕业生就业比例较去年翻了一倍。
学院第一届毕业生32人仅4人工作,其余继续深造。对于这所大胆开辟的新学院,其学生的最终就业比例较低,自然引发关注。而在今年,博雅学院迎来第二届毕业生,含26位本科生和7位研究生,本科生就业比例从第一届的12.5%,增长至第二届的23.1%。
“从两届毕业生身上可以看到,博雅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处于劣势,参加所有的面试都有很好的结果,录取比例高。”甘言如是寄言:“希望博雅的学生经过四年大学学习,身上会保有一种气质,既能很好地应对社会,也能保留自己的东西,坚守心中的精神家园。无论到哪个岗位,都会是正能量。”
博雅学院本届毕业生就业率较去年高出一倍,这让甘阳有了坚持通识教育的底气。甘阳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可能还会换很多份工作,通识教育正为这种就业结构做准备。“本科阶段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学习方法。”
甘阳说,博雅学院将跟踪每个毕业生,关注他们的发展动向,用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博雅模式,“全国985大学几乎都在推行‘通识教育’,学界不止呼吁,也在实践。”
原文链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7/02/content_7322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