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高分考生合理填报 才能避免高分落榜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6-24第T8版 作者:陈翔 徐静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7-03 阅读量:

一本院校

高考中高分考生受到更多的关注,相对应的是重点高校也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在往年的录取中,即使在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后,也难以避免出现高分考生落榜的情况。事后总结发现,这多与志愿填报不合理有关。绝大多数考生是首次参加高考志愿填报,也正因此,请过来人讲讲当时他们的想法更为重要。他们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又有哪些教训值得今年的考生吸取,都会在接下来的两个版中为您呈现。

师兄师姐经验谈

“不要考虑未来职业对口,要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

主人公:方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2013年“英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为当年广东省内高校录取的理科最高分考生。

我从小到大就很喜欢理科,本来很想报土木工程,一个机缘巧合我参观了何镜堂院士的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就改变了我的看法,选了建筑专业。这一方面能够满足我对理工科的热爱;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或者兴趣。

以一个大一新生的角度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是一个学术氛围非常浓厚、非常务实的学校,刚开始时可能不太清楚,后来进入学校发现很多师兄师姐都非常厉害。像学校去年有本科生组队参加一个国际太阳能大赛,获得国际亚军,是中国高校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我感觉大学跟高中最大的不同是,大学更多的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高中老师可能会狠抓你的进度,会以各种形式来提醒你,但是在大学,老师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关心你的进度,他更多是一种普遍性的,是引导性为主,更多的在于自己的努力,可能在课上学到的是很有限的,但是我们想要得到一个好成绩,或者想要学习到一些什么东西,更注重的是课外自己对自己的培养。

对于马上就要填报高考志愿的学弟学妹们,我有几个建议。第一,要先看懂“天书”写什么,每一年都会发一本报考志愿的参考书,如果你不是对它特别感兴趣,你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帮你看一下。第二,不要考虑未来职业对口这个问题,因为可能四年之后,我们的想法会有很多改变。所以要尊重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目前最感兴趣、最想做,觉得能够坚持四年下来会有很大收获的专业。第三,要正视自己的实力。不要好高骛远,但也不要看低自己,你可以报一个有保底的学校,但是又可以冲一下的学校。第四,选专业的时候要多选几个专业,不要一定说我就要非选这个专业,在华南理工大学,如果入学时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要好好努力,入学一年后还可以转专业。

我选择读广医 除了兴趣更看中专业

主人公:余佳雨,浙江杭州考生,广州医科大学大二级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学生。

医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名的喜欢,这就是我选择学医的理由。虽然大家都说学医很苦,学医很累。而在我眼中,学医就像是个挑战,需要勇气,更像是在拼装一台精密仪器。因为当一名医生是一个神圣的使命,兢兢业业,救死扶伤。我们将来手中握着的是他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是需要认真负责任的。我选择学医还有一个想法,我家里没有医生,如果自己成为医生,可以对家里人更负责。

为什么选择来广州读呢?我2012年高考是658分,超出浙江当年一本线66分,可以进浙江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也可以到北京的医学院校。不过觉得北京太远了,我又铁定心要读医。广医的师资配备不比其他院校差,特别是有像钟南山院士等,而且广医在教学设备方面可是潮流得很,像我们十栋九楼的模拟机能实验室,高科技,绝对的!我是来自浙江的应届生,所以考虑离自己比较近的医学院校,还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广州这个城市容纳百川,生活和饮食很适应我。“南山班”精英培养的模式让我很想挑战一下。

读了两年书,我更加觉得专业没选错,我养成了做计划的一种习惯,在学习道路上明确目标,使自己的理想更为清晰。也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医学领域,是营养、消化方面,另外,我也延续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古筝原本在初中就已经停滞不前,大学让我重新认识它,也重新激起了热情。

记者观察

建设更灵活、人性化的专业选择空间

方素和余佳雨填报志愿的过程有几个共同点:遵循兴趣、多方考虑、稳重填报。入读后更加强化兴趣,她们无疑是幸运儿。

不过,用几年时间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被迫去通过各种考核,说不定还得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因为分数、志愿填报等原因,陷入这种痛苦的考生,应该并不罕见。高校应该建设更灵活、更人性化的专业选择空间,这是一个既可行,又必须行的道路,为考生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扭转自己并不愿意前往的方向,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今年各校出台的招生新政中,更人性化的专业选择方案竞相出台,让人眼前一亮。有教育专家说,哪个学校能让专业选择更人性化,哪个学校就能更受到考生青睐。华工今年的招生政策,均将优惠条款集中在专业选择上。去年华南理工大学推出志愿填报“6+1”政策——最不想报哪个专业?填上它!今年,华工的专业志愿“6+1”政策升级,理科可享受“6+2”,华工还承诺,高考成绩前1200名可录入第一志愿专业(含理科建筑学、文科经济学类创新班)。

此外,华工承诺普通本科生(艺术类、体育类、国防生、外语保送生等特殊类除外)在校就读期间均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今年广州大学招生政策优惠最大亮点则是“私人定制”专业。根据规定,凡文理科重点线上第一院校志愿报考广州大学的考生,录取后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发展培养方向重新申请选择专业。广州大学有关负责人说,这是真正尊重考生意愿,发挥其专长,“自由选择”。

师兄师姐经验谈

分数排名重要,兴趣也要考虑

主人公:吴彦君

学校:中山大学

专业:201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三年前,一个闷热的6月傍晚,在紧张的气氛中得知了自己的成绩——621,对于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成绩,爸妈只是扔下一句,“这个成绩,还是别出省了吧”,便把剩下的决定权都交给了自己。

621分,在广东省文科里排名1000出头,对于爸妈“不要出省”的劝止,自己也有过跃跃欲试的冲动,“要不然自己悄悄填个省外的学校?”按照往年的录取结果,自己的成绩上中山大学应该没有问题,但选择省外的学校,就一定能够选择一个比中山大学更好的学校吗?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自己还是决定留在广东,毕竟广东的高校住宿环境与省外相比还是不错的,留在广东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发展也更加有利。

中大就这样成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接下来,便需要考虑专业了。而中大的专业“级差”则让自己需要更加小心考虑专业的先后。621分,岭南学院、管理学院这些报考中的最热门院系自然是与自己无缘,幸而自己对于数字、经济也不是太敏感,对于不能填报这些专业也不是太遗憾,索性把目标都锁定在了语言类和社科类方面。中文、法语、新闻、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这些专业一个个跳入自己的脑海中,而自己要了解的,则是这些专业往年录取的分数高低。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搜集了2008~2010年的各专业录取分数范围、排列次序。

庆幸的是,高中母校考入中大的师兄师姐也不少,接下来便是频繁地“骚扰”他们,了解自己想报考的专业,课程、师资、校区……虽然跟师兄师姐们了解了一大堆,但在选择专业方面,自己内心期许的目标还是在心头萦绕不去。从初中开始,自己对于中文系就拥有不少的幻想和期待,在跟师姐打探了不少中文系的情况之后,便毅然把中文系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但我还在担心,万一今年报考中文系的人太多了,自己这个分数也不是特别高,被刷到第二专业咋办呢?于是,我开始筹备自己剩下的五个专业,在频繁地骚扰师兄师姐后,自己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去了解剩下的专业,看各院系主页,打电话给招生办,跟自己同分的同学商量,想起那时候和招生办老师聊天的内容,还是忍不住想笑。

面对人生的一大选择,在寻求多方援助之后,才发现填报志愿时,分数和排名固然是自己要考虑的一大因素,但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选择专业时,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虽然在自己选择中文系之后,不少同学都觉得自己选择的专业太过“没用”,是个“万金油”专业,但是在我看来,冷门和热门都是一时的,选择自己想要的,比强硬地安排自己去学世人认为的“热门”专业,似乎能够让自己未来四年的人生更加有趣。

师兄师姐经验谈

非常想去 就填“服从调剂”

主人公:刘文涛

学校:中山大学

院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的成绩与平时的模拟考试相比并不理想。不过,分数终究已成“历史”,这时候需要做的,是如何填报一个好的志愿来弥补高考的不足。以下是我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根据成绩找好定位,选定自己喜欢的学校

名校是考生的精神动力,想必任何高三的考生心中都怀揣一个名牌大学的梦想。考入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能够获得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高考成绩公布后,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分数线的差值,与往年高校投档线与分数线的差值相比确定自己所处的大致位次,从而确定自己有希望被录取的学校的大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专业多种多样,有时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也有不一样的名称。选择专业要立足长远,不要盲从地选择“大家都觉得很热门”的专业,也不要自己“感觉这个专业很不错”就不假思索地选上,要留给自己一点选择空间。

三、是否服从调剂

其实,服从调剂是把“双刃剑”。如果十分想去自己心仪的大学,最好还是填“服从调剂”,但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进不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而被调剂到其他未招满人数的专业中去;而如果不服从调剂,可能会进不了自己向往的学校。所以选择是否“服从调剂”要慎重。在我看来,最好还是选择“服从调剂”,入学最重要,选择专业的机会以后还有很多。

记者观察

填报志愿,要自己掌握命运

吴彦君的报考经历看似平淡无奇,但其实是下足了功夫。她会上网搜索往年资料,还会查找中山大学各院系的资料,打电话给招生办,甚至与自己的同学商量怎样报考,这些都应该是她最后能被自己心仪专业录取的主要原因。有考生可能在报考学校和专业志愿上略显漫不经心,总觉得这件事情没那么重要。其实,仔细想想,在辛辛苦苦十几年的苦读后,再辛苦一点点,为自己选择一个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无论如何都是划算的。填报志愿,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听天由命。尽管服从调剂在刘文涛看来,可能是“双刃剑”,但从增加录取机会来看,他强烈建议考生“服从调剂”,毕竟入学后再选择专业的机会还很多。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6/26/content_2670676.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