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著名学者季羡林晚年专门撰文倡导“天人合一”,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借鉴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近日,由广东省文明办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经典·对话中国精神”系列讲座第二期讲座中,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永义讲授《道德经》的智慧,与中山大学等高校的20多名学子现场对话交流。
主讲嘉宾
张永义,男,1966年生,河南泌阳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2001—2002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思想论集》、《墨子与中国文化》、《苦行与救世》、《青原志略校注》、《药地炮庄笺释》、《被解释的传统》(合著)等。
如何读懂《道德经》?
老子从“史官”到“隐君子”,研究“天人之际”
中国传统特别强调“知人论世”,不了解老子的出身,很难理解《道德经》的五千言。后人对老子身世的了解主要依赖《史记》中的《老子韩非列传》。在这篇小传中,司马迁提到很重要的两点:一,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二,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周守藏世之史”,是说老子曾担任过东周王室图书馆的史官。史官是那个时代最有学问、最有知识的人。《道德经》为什么有那么多对天道的描述、对社会变迁的认识、对祸福转变的思考,与老子的身份和知识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史记》还说:“老子,隐君子也”。老子原来是史官,后来归隐了,成为一名隐士。相传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才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很多时候,隐士之所以隐居起来,是因为他对现实政治不满意,现实不合乎他的理想。老子身份的这一转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中何以充斥着对政治、道德、知识和欲望等众多方面进行批判和反省的内容。
传统上,《道德经》最流行的版本有三个:一是王弼本。该本及其注释对魏晋玄学有很大的影响。二是河上公的本子。这一注释本侧重养生,影响主要集中在道教。三是唐初傅奕的本子。上世纪,考古学上有很多重大的发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当时曾引起很大震动。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的战国墓葬中又出土了三种竹简本《老子》。
通行本的《道德经》一共五千言,81章,分成《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帛书本的顺序却是先《德经》后《道经》,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叫《德道经》。竹简本没有上下篇的划分,分章的次序与通行本也不一样。这种情况表明,《道德经》的成书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在阅读《道德经》,如果无视最近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只是守住王弼本、河上公本,就会跟不上研究的步调。
老子怎么说“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老子对“天人合一”最核心的解释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道”,在老子那里,是指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效法的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三个“法”字都可解释为“效法”。但“道法自然”的“法”不能理解为“效法”,因为“道”是最高的范畴,在它之上不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自然”。因此,“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实体,更不是现在所说的大自然。准确的解释应该是“自然而然”。用白话表示,这句话应该译作:“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即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道法自然”,所以在老子那里,“大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不是神灵,也不是上帝。放在春秋后期的大背景来看,老子的这种思想刚好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们不再借助神话和信仰的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而是开始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认识这个世界。
由于“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道”和万物之间就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用《道德经》的语词来讲,这就叫“玄德”。什么是“玄德”?《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而不有”是说生养了万物,但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是说虽有所为,但是不会居功。“长而不宰”是说成就万物,但却不作万物的主宰。三者合起来,就叫玄德。
延伸到人的角度来讲,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要效法“道”,过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天道和人事之间完全是自自然然的,不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处、各得其所的。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
《道德经》讲天道的目的最终是要为社会和人生奠定一个基础,“无为而治”就是老子理想的治国之道。
什么叫“无为”?学者冯友兰在《贞元六书》里曾经做过一个概括,他认为“无为”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少为或寡为,例如,《道德经》里面讲到“少私寡欲”,“少”和“寡”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节制,不过分。第二种是“率性而为”,所谓“率性而为”就是不属有意为之,而是按照个人秉性和喜好去做。第三种是“因势而为”,因势利导,由形势的变迁而定。第四种是“顺理而为”,“顺势”主要讲人事、社会的发展,“顺理”则多指天理,比如庖丁解牛,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第五种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道德经》最核心的主张。“道”是“无为”的,它不干预万物的发展,但是万物都是“道”的呈现,万物依其本性的“为”也就是“道”的“为”,万物的发展其实也就是“道”的发展,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为,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要把人为的东西介入进来。“人为”在老庄的系统中就是属于不合乎自然、不顺应自然的妄为。如果“无为”就是不要妄为的话,那么“无为”和“自然”其实是可以互换的。《道德经》第37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说,“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国君如果能够效法“道”,“万物将自化”。“自化”其实也是一种无为,不受别人干预,顺应自然,自然而然。
“自化”、“无为”,对于老百姓来讲就是顺其本性而生活,国君、政府不要随便干涉。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的批判精神
现代人应少点欲望,反对不义战争
要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对于“有为”、不自然的现象,我们可以在《道德经》里读到很多的批判和反省。
譬如欲望,人人都有物欲,这本身是正常的,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但是过度就会带来很多问题。《道德经》第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音、五色、五味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的心智最后会不受控制地去追逐这些欲望。
在道家的系统下,知识经常受到批评。《道德经》说:“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百姓难以治理,就是人的知识太多,了解得太多了。这是对智慧的反省。
当然,《道德经》批评最多的是所谓“仁义”,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这套礼仪制度。《道德经》第38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失礼者乃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了道才会有德,没有了德才会有仁,丢掉了道德才会出现仁义,仁义维持不下去了才会制定一些礼仪规范,强迫人家去遵守。所以,一旦到了礼的地步,就是忠信没有了,这是大乱的开始。
《道德经》里还有对强权、武力的批评,《道德经》第30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一个用“道”来治理国家的人,不会用武力强加给人家。在先秦诸子中,除了法家,基本上都是反战的。《道德经》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可以说代表了道家对武力的态度。
总之,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对知识、欲望、冲突和战争的反省与批判。这种反省和批判意识,是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传统中非常值得珍视的部分。
链接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华文明绵延得益于“天人合一”
有专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巴比伦文明、玛稚文明和撒哈拉文明,由于先民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自毁家园,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这些文明消亡在荒漠与丘陵中。而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生态系统保护,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主张适度采伐的原则。不少封建王朝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建立了环境保护法令法律。早在战国时代,管仲任齐国宰相时颁布法令,规定在封山育林期间,违令砍伐者将判死罪。秦代颁布了我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田律》。《田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对象,包括树木、水源、植被、鸟兽鱼虫,对狩猎和采集的时间、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还规定了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
科学:现代生态学哲学基础可追溯到“天人合一”
有研究环保的学者指出,与中国传统哲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对照,近现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所谓“天人二分”,把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的地位,为“人类中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对于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掠夺性的开发、滥用和浪费,导致了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产生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
在当代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科学界的目光聚焦于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最早的定义是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首先提出。其研究尺度从基因、分子直到地球生物圈。生态学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已往狭隘的学科划分,不再局限于社会学、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具体社会学科和生命学科,也不局限于气象学、水文学、地理学等具体环境学科,而是把生物(包括人)及其环境作为统一体进行观察、研究,寻求其变化演进的规律。
一些中外学者认为,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应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理。当然,“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并不能代替科学技术,也不能具体解决工程问题,但是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可以从宏观思维对世界的把握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园林:将“城市”与“山林”合为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所借鉴,形成了古典园林美学的基础思想。从计成撰写的世界第一部园艺学专著《园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强调了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的意境。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形成了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著名古典私家园林。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将“城市”与“山林”合为一体,园内建筑、诗文题刻与山水花木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内涵意境深远。
中医:《黄帝内经》确立“天人合一”的健康观
在最古老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健康观。《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其中《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人必须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和衣食起居,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对话
直接阅读经典 获得自己的体会
问:张教授您好,《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来字,但非常深奥,应该怎样去看这部经典,怎样入门?
答:阅读经典的时候,要先去面对原始文本,而后人的注解是一个辅助。要自己直接阅读经典,从中获得自己的体会,再参照后世的注解。有了注解,加上自己的体会,就有思想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启发。
推荐大家阅读刘笑敢先生的《老子古今》。该书将《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按八十一章顺序逐句对照排列,通过对勘举要分析该书两千年来的演变,并对老子思想与马斯洛、霍布斯、蒂利希、魁奈等人之学说的微妙关系作了新的探索,涉及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宗教信仰、区域冲突、科学与民主等现代议题,很有启发。
问:当今社会存在人心浮躁、精神空虚的现象,在《道德经》中有哪些良药?
答:人心浮躁、精神空虚,那一定要找到浮躁的原因、空虚的理由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大家都追名逐利,物欲比较强。可以去读一下《道德经》,其中对欲望的反省,也许可以帮助化解一下情绪。但没有一个普遍的对所有人都有效的灵丹妙药。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6/12/content_7315548.htm